宋词典故“易水寒”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易水寒
【出典】 见“壮士悲歌”条。
【释义】 战国末燕国太子丹为了抵御秦国的兼并战争,派荆轲刺秦王。临行,送轲至易水。荆轲决心牺牲,高歌作别,其词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句。后世常用此典表示抵御强暴或表达悲壮感情。
【例句】 ①但易水歌传,子山赋在、青史名留。(朱敦儒木兰花慢·和师厚和司马文季虏中作837)这里“易水歌”指“司马文季”在被俘中所写作的表达悲愤感情的诗歌。②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向子諲减字木兰花·绍兴乙丑大雪行鄱阳道中958)作者在江西“鄱阳道中”遇到大雪,因而想到被掳到北方的宋徽宗与宋钦宗。“易水”在当时金人中都(今河北)附近,故而用“易水寒”之典。其意双关,一方面表现北地之寒,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以强暴为立国之本的金国的痛恨。③一封清诏下金銮,临遣讲邻欢。谁问火云挥汗,要看易水摇寒。(曹勋朝中措[一封清诏下金銮]1229)作者被遣出使金国,正值“火云挥汗”的夏日,但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可“障狂澜”的壮士,故用“易水寒”之典,以表达壮怀。④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1914)作者用历史上几个带有悲愤气氛的离别的故事以表现他与“茂嘉十二弟”的伤别之情,故用及荆轲壮别之典。⑤恨前此、燕丹计早,荆庆才疏、易水衣冠,总成尘土。(赵文莺啼序·有感3324)作者为南宋遗民,宋亡于强暴之元朝,词中化用本典对荆轲刺秦王不成而深致感慨。⑥易水风寒,壮士悲歌,关山万里离别。(赵文疏影·道士朱复古善弹琴……3324)这里用“易水寒”之典以形容朱复古琴声之悲凉,并反映了作者的亡国之痛。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从君勇断抛名后,世路荣枯见几回。门外红尘人自走,瓮头清酒我初开。三冬学任胸中有,万户侯须骨上来。何幸相招同醉处,洛阳城里好池台。
-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桐庐(今浙江桐庐县)人,是唐元和年间诗人章孝标的儿子,早年累次
-
【名句】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语出宋代王安石《金陵怀古》诗之一。大功告成,便穷奢极侈,岂不知逸乐从来都是与灾祸相伴随的。两句诗慨叹往事,说明贪图逸乐,肆意挥霍,只会招致祸端。
-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作品赏析【注释】:词作于绍熙元年庚戌(1190)八月十七日夜。
-
这首诗前两句是比:“伯劳”,亦称博劳,又名鵙,是一种健壮的益鸟。“黄姑”是河鼓的转音,即牵牛星。以东来西去的鵙与燕,以隔河相对的牵牛与织女,比喻彼此常常相见却不得相亲相近的情景。 接下来的四句,是作者以诗中男子的立场,即目即事所作的
-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
-
这首诗中所说的湖,《文选》李善注说是谢灵运始宁墅的大小巫湖,因此,此诗应是谢惠连在始宁时所作的。 诗的开头两句:“日落泛澄瀛,星罗游轻桡”,点出“泛湖”题意,写日落星出时湖中泛游情景,楚人称湖泊池沼为“瀛”,前面着一“澄”字,极写湖
-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