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屏《木棉》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张维屏
攀枝一树艳东风,日在珊瑚顶上红。
春到岭南花不小,众芳丛里识英雄。
木棉生长于岭南,作为观赏花木,历史相当悠久了。相传汉代的南越王曾以它作为向朝廷进贡的礼品,名之为“烽火树”,后来还以“珊瑚树”为名载入西京杂记。以后它还被称为红棉、攀枝花、英雄树等。古代专咏木棉的诗词极为少见。这大概与它处于“南荒”之地,不大有缘结识诗家词客有关。张维屏作为近代岭南诗人,对木棉有细致的观察,有特殊的赏好,写了十几首吟咏木棉的诗词。这是其中的一首。
木棉树于春夏之交时节落叶开花,花呈金红色或深红色,攀附于枝头,远观如树顶珊瑚参差,甚为耀眼。这首诗的前两句就写出这种情景,并把它置于春风吹拂、红日高照之中。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曾写道:“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南海神祠古木棉花歌)。当代词人朱光(前广州市市长)也曾描写木棉“落叶开花飞火凤,参天擎日舞丹龙。”真是诗家所见略同。
岭南四季如春。春的岭南,更是繁花似锦。这已为众多文人所频频赞颂。在张维屏眼里,万紫千红的春花之中,最值得见识的就是这英雄树。他在词篇东风第一枝中充满激情地赞它“烈烈轰轰,堂堂正正,花中有此豪杰”。这正是“众芳丛里识英雄”的注脚。“春到岭南花不小”二句,与屈大均的“天南树树皆烽火,不及攀枝花可怜”(同上)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短诗通过巧用花名,表现了所咏对象的景观,寄托了赞美之情。除了题目直用其名之外,还将攀枝花、珊瑚花、英雄树等别名巧妙地织入诗中。但在诗中已不将它们当作花树之名使用,而是用来表现木棉花的特殊形态与光彩,以及木棉树的伟岸气度。这里表现了作者用词、构思的灵巧。
“春到岭南”二句运用了衬托手法,但不是屈大均“天南树树皆烽火”二句那样,在衬托中包含着褒贬,而是以类似“绿叶扶持红花”那样的立意,既不贬损岭南其他春花,又突出了这众花丛中的英雄。
-
摘要: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这轻歌曼舞,你李司空看得习惯了,完全是平常的事,不足为奇,可对我这个刚被罢归的江南刺史来说,却感伤得柔肠断尽啊!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语出唐刘禹锡诗。清丁福保辑
-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出处】唐李白《 江上吟 》。 【意思1】五岳: 本为东岳泰山、西岳华 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及中岳嵩 山的总称,这里用摇五岳形容 笔力的雄
-
阿根廷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科塔萨尔*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63年。它是以巴黎为背景,描写一个侨居巴黎的阿根廷人的不幸遭遇。科塔
-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的长篇小说。1944年发表。这部小说的情节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进逼巴黎。一群有良心的法国青年
-
古文观止·明文·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
-
【名句】枥骥不忘千里志,病鸿终有赤霄心 语出明代张居正《慰刘生卧病苦吟》诗。伏在食槽上的骏马时刻都有疾驰千里的志向,疾病在身的天鹅始终都有直冲云霄的雄心。比喻有志之士虽然身遭疾困,仍然怀有大抱负。
-
[四·一] 子曰:“里仁为美 ① 。择不处仁 ② ,焉得知 ③ ?” [四·二]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④ ,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四·三]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 ⑤ ,能恶人
-
江上曲易阳春草出,踟蹰日已暮。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题解
-
作者: 党天正 【本书体例】
-
迟日深春水,轻舟送别筵。帝乡愁绪外,春色泪痕边。见酒须相忆,将诗莫浪传。若逢岑与范,为报各衰年。 作品赏析【鹤注】此当是广德元年在梓州作。是年岑参自貌州长史归,为太子中允。《唐书》:诸卫府各有仓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