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季春纪·先己)

欲不正,以治身则夭,以治国则亡。

————(离俗览·为欲)

鉴 赏

古代的圣王都是先治好己身然后才能治理天下的,所以天下能否得到治理,关键在于自身能否治好。这个意思在前文的先己篇中已经讲到了。先己论为君之道说:“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治身是处理一切事务的根本。这种思想是先秦时期儒家所竭力倡导的,也是被吕氏春秋合理吸收的。

既然治身如此重要,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治身呢?论语·子路引孔子的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一个人如果能端正自己,那么治理国政有什么困难呢?连本身都端正不了,怎么能端正别人呢?孔子提出“正身”的思想。至于如何做到“正身”呢?只有对人的欲望进行合理的规范。论语·尧曰引孔子的话说:“欲而不贪。”人有欲望,但是不能过分。贪欲就是过分的欲望。欲而不贪,就是对欲的一种规范,有欲望但不能过分,体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但是什么是过分的欲望?不同的君主欲望也不同,怎么样来衡量欲望是否过分?这些都是无法确定的。正因为如此,早于孔子的老子则干脆提出君主要做到“无欲”。所谓“无欲”是对君王的欲望的一种抑制。例如老子第三十七章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不欲就是无欲。第五十七章说:“我无欲,而民自朴。”只要君主做到“无欲”,天下的人民自然就朴素而易于管理。老子的“无欲”在某种程度上说只是理想。因为人都是有欲望的,作为拥有无上权力和无数财富的君主,做到无私无欲几乎是不可能的。

关于制约欲望的问题,孟子开始了较为成熟的思考。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由欲而成贪欲的现象已经广泛地出现。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王曰: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那么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呢?孟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宣王的大欲是开疆拓土,使秦国和楚国服从齐国,像齐桓公那样一统天下。在孟子中,这一句是很典型的无度之欲的反映。针对这种“大欲”,孟子提出“寡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孟子的意思是人不能没有欲,但欲不能多只能少。因为在一个欲望众多的社会中,人心就可能散乱浮躁,欲望越多,则各种各样的追求也越多。在孟子的观念里,耳目口腹之欲是小而贱的,它与大而贵的义或善几乎是处在一个完全势不两立的敌对态势当中,欲进一步,善便退一步,义也退一步。只有“寡欲”,才能保证人心里的善端。义和善,皆由人心里的善端引发出去的。而实现寡欲的目标是在于“养心”。所以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是从“修身”、“养心”这个角度来思考人如何对待欲望的。这对吕氏春秋是有启发的。

与孟子不同,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情欲本身无所谓善恶。但不受节制的自然情欲必然导致恶。这是荀子“人之性恶”的真实内涵。在荀子看来,人的情欲不仅无所谓善恶,而且它在根本上就是一种具有天然合理性的存在。荀子·正名篇说:“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礼论篇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人的欲望,它是得之于天,是与生俱来、自然而然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的欲望是不可去、不可寡的。“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大略),即使是尧舜也不能去除人的欲望。“欲不可去,性之具也。”(正名)人的欲望不可去,这是人的天性所决定的。由此可见,荀子在人之“欲”问题上与孟子有着完全不同的见解。荀子说:“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凡语治而待寡欲者,无以节欲而困于多欲者也。有欲无欲,异类也,生死也,非治乱也。”(同上) 凡是谈论治国之道而依靠去掉人们的欲望的,是因为没有办法来引导人们的欲望而被人们已有的欲望难住了的人。凡是谈论治国之道而依靠减少人们的欲望的,是因为没有办法来节制人们的欲望而被人们过多的欲望难住了的人。有欲望和没有欲望,是不同类的,是生与死的区别,但不是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原因。在荀子看来,欲的多少与义不义、善不善,归根结底,与治乱并无必然的关联,善恶治乱的关键并不在于“欲”。君主个人修身的关键在“心”。

对于如何修身,吕氏春秋综合了前人的各种思想,提出了“正欲”的新提法。为君主的修身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首先,吕氏春秋肯定人是有欲望的,而且人的欲望是天生的。情欲篇说:“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天生人而使人有贪心有欲望。但是欲望受到客观外在条件的约束,客观外在的条件是有适度的。圣人根据外在的条件是否适度来控制自己的欲望。这种肯定人的合理欲望的思想与孟子、荀子的认识是相合拍的。既然人有欲望是天性,否定人的合理欲望是不可行的,但是让人的贪欲无限放大而不加约束更是不可行的。因此,君主需要“正欲”。正欲,就是端正自己的欲望。“欲不正,以治身则夭,以治国则亡”,所以“正欲”是修身和治国的基础。

其次,所谓“正欲”就是法天地。情欲篇说:“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法天地,即是效法天地的规律。重己篇说:“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人首先要生存下去,人生存下去的前提是满足口、耳、鼻、身之所需。但是“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贵生),“适欲”即可。这种思想在前文贵生篇已有解释,主要来自老庄。以“适欲”为标准,来衡量君主之欲是否得“正”,比孟子的“寡欲”说更能为君主所接受,实践起来的可能性也更大,体现出吕氏春秋君本位思想,这与吕氏春秋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也是相一致的。对今天的人来说,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 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白居易《放鱼 自此后诗到江州作。》全诗赏析

    晓日提竹篮,家僮买春蔬。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无声但呀呀,以气相煦濡。倾篮写地上,拨剌长尺余。岂唯刀机忧,坐见蝼蚁图。脱泉虽已久,得水犹可苏。放之小池中,且用救干枯。水小池窄狭,动尾触四隅。一时幸苟

  • 嵊州剡县山水的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嵊州剡县山水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嵊州古诗词,有关嵊州的古诗词,有关嵊州的古诗三篇以上要有作者,诗名,朝代。寄竺道壹晋 白道猷连峰数十里,修林带平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闭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始知百世下,犹有上皇民。开此无事迹,以待竦俗宾

  • 《贺圣朝·满斟绿醑留君住赏析》

    【注释】 ①绿醑:美酒。 ②都来几许:都算在一起才有多少时间呀! 【评解】 这首词是酒席筵前留别之作。满斟美酒,劝友人尽情欢乐。全词精心铺叙,情意殷切。表现了诗人伤春惜别的情怀,也流露出人生萍寄之感。 【集评】

  •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司马法》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司马法》原文鉴赏

  • 形容朋友关系亲密的古诗词语(形容朋友之间关系密切的诗句)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朋友关系亲密的古诗词语,内容包括形容朋友之间关系密切的诗句,描写朋友关系亲密的词语,能形容朋友之间关系亲密的诗句或谚语。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

  • 刘基《如梦令·题画》清朗闲雅秋景词作

    这是一首题画小令。题画诗词一般容易受到所题之画内容的拘囿,但由于作者才性不同,在品画之时往往融入自己的审美情趣。

  • 《往事(二)·三》鉴赏

    作者: 曹增渝

  • 欧阳修《游琅琊山》全诗鉴赏

    南山一尺雪,雪尽山苍然。涧谷深自暖,梅花应已繁。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行歌招野叟,共步青林间。长松得高荫,盘石堪醉眠。止乐听山鸟,携琴写幽泉。爱之欲忘返,但苦世俗牵。归时始觉远,明月高峰巅。

  • 李白诗《春思》赏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赏析: 丈夫远征,妻守闺房,两地相思,天各一方。全诗围绕一个“春”字,委婉地道出闺中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