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诗《正月十五夜》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这是一首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景象的诗。据刘肃大唐新语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驰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士皆赋诗一章,以纪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郭利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为绝唱。”
原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①。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②。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③。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④。
注释
①火树银花:均指花灯。合:融汇成一片。星桥:护城河上的桥缀满花灯,望之若繁星点点,故称。铁锁:各城门的锁。 ②暗尘:夜里车马扬起的尘土。 ③秾李:繁艳的服饰,亦指人美。落梅:古曲调梅花落。 ④金吾:京城禁卫军。玉漏句:言希望时间不要过得快。玉漏,古代滴水计时仪器漏壶的美称。
赏读
诗的前二句运用想象之笔,极写节日灯花。“火树银花”、“银桥”都写灯火,“合”字传神地把灿烂灯火连在一起。“桥”本指护城河上的桥,但因节日里被无数明灯点缀,灯影照耀,护城河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称星桥。“开”字是写因节日城门大开。这二句写出了元宵之夜的长安城里花灯大放,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光辉的景象。夜景非常奇丽,而且到处任人通行,城门开了铁锁,京师夜不戒严,可以想象京郊乡民蜂拥入城的情景。前两句诗既写出节日的壮采,又自然引出下面四句对节日风光的具体描写。看灯的人山人海,豪门贵族们的车马杂沓。“暗尘”句,既写车马人之多,又用拟人手法写月光流转,月随人行前来观赏灯景,为诗歌增添了迷离的韵味。“游妓”句写在灯影月光映照下,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歌妓们一边走,一边唱着梅花落,有声有色地写出了歌女姿色的妩媚,服饰的艳丽,表现出元宵节繁华欢乐的景象。诗的最后两句写人们“欢娱苦夜短”的心情,人们希望元宵之夜不要匆匆过去,更反衬出正月十五夜的美丽迷人。诗歌用这种心理描绘结束全篇,达到言尽即意不尽的效果。
这首诗镂金错采,设色浓艳,有齐梁之风,但也气象宽远,虚实相生,韵外情致,颇有盛唐诗的意境。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邵长蘅:飞来峰记 邵长蘅武林诸山,以峰名者百数,飞来峰最奇。峰之奇,以石以岩洞。峰高五十丈许,缘址至巅,皆石也。石之状,棱者砥者刿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② 俱怀逸兴壮思飞 ③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原题】:圣龙长老资公求修佛殿疏余不暇作也昔丹霞烧木佛院主堕落须眉普贤劝修古佛末后童子证果居士举此公案二段以问圣龙若下得一转语则佛殿一时修了其或未然定又去聒扰檀施矣因作山偈奉送只此大胜作疏头劝缘也
-
外国童话《[德国]格林兄弟·有三根金头发的鬼》鉴赏
-
大唐盛世的长安,太华丽,太霸气,所以能被岁月记住的,永远都是有着同样华丽与霸气的,人影幢幢中的鲜衣怒马,而非寂寞巷尾的踽踽独行。上官婉儿属于前者,她未出世就注定非平常人。
-
回中峰火入。塞上追兵起。此时边朔寒。登陇思君子。东顾望汉京。南山云雾里。赤螭媚其彩。婉娈苍梧泉。昔者琅琊子。躬耕亦慨然。美人岂遐旷。之子乃前贤。良辰在何许。白日屡颓迁。道心固微密。神用无留连。舒可弥宇
-
《小时无大伤,习性防已后。》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季羡林《黄昏》原文 当我们读这篇《黄昏》时,千万不要想到作者季羡林先生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这篇文章是1934年写的,那时作者只有二十三岁。他是以一个青年人的心情来体味暮色黄昏的。 文笔用得极精巧华
-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作品赏析【注释】:★浦评:与《胡马》篇竞爽。入手突兀,收局精悍。★张上若: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