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邵长蘅《飞来峰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邵长蘅《飞来峰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邵长蘅:飞来峰记

邵长蘅

武林诸山,以峰名者百数,飞来峰最奇。峰之奇,以石以岩洞。峰高五十丈许,缘址至巅,皆石也。石之状,棱者砥者刿者植者仆者兀者狞者兽者相搏者骈笋者卓笔者若飞坠若压者,奇诡万态,而无一相肖。北倚大涧,削壁横展百余丈,石益奇。多树木少土,树多枫樟槠桂松杉冬青石楠:大者围三尺余,冬夏苍翠,藤蔓缠络之;根出石缝,郁屈如虺蛇蟠怪石上。涧北为冷泉亭,亭之胜亦以峰,不尔,亭无奇也。岩洞在峰麓有三;曰龙泓,曰玉乳,曰射旭。龙泓洞深广二室,其上圆穴,仰望见青天,如在井中,又名通天洞也。旁一窦,直下深黑,相传有人深入数十里,闻舟楫波涛声,反在顶上,盖钱塘江底云。

出洞折而南,为玉乳洞。洞空广倍龙泓,三面岩户洞豁,谽谺相通,人如行屋庑下。石乳下垂,青莹腻滑,间作绀碧色。壁间泉水涓涓,下滴洼石,大旱不枯。又西为射旭洞,亦名理公。岩脚皆空,嵌浮土上,石乳益玲珑。有曰倒垂莲者,圆径丈,下拄不及地尺许,华瓣垂垂,丰上而锐末,如镂刻然,游人侧肩从华瓣间度,最为奇绝。又行十余步,旁得石罅,狭仅容身。穿罅中出,循峰麓而西,为莲华峰,是下竺之后径矣。理公名慧理,晋咸和间来登此峰,曰:“吾国灵鹫山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其说颇怪,峰故以此得名。洞皆有题字,今苔藓剥蚀不可读。余游盖丙寅二月也。

古往今来,赞誉飞来峰的诗句、散文,象飞来峰的奇花、异木、怪石,数不胜数。应该说,邵长蘅的飞来峰记是这众多诗文中的优秀之作。一篇近六百字的短文,三百年来,历经沧桑,色香不败,实是难得。它很有特色,写神了“一峰孤绝似飞来”之奇,象奔放的诗魂在古今读者的脑海中缭绕。

飞来峰,“峰峰形势极玲珑,灵根秀削摩苍穹。一峰已尽一峰起,奇峰面面无雷同。”(汪适荪游飞来峰)似有一种飞动之势,为武林诸山中的“奇峰”。因此,作者匠心独运,紧紧抓住飞来峰的这一特征行文走笔,选材有角度,写来有层次。描其景,侧重于奇;绘其形,侧重于神。形神飞动。

写石奇。先简括飞来峰之概貌:“高五十丈许,缘址至巅,布满嶙嶙岩石。一般人看来,那些毫无生命的石头,本来就生于峰上。但在作者眼中,却是另一番神态:“石之状,棱者砥者刿者植者仆者兀者狞者兽者相搏者骈笋者卓笔者若飞坠若压者,奇诡万态,而无一相肖。”看:岩石突兀,棱者如刀削,砥者似磨刀石,刿者如尖剌,植者象树干,仆者似匍匐,狞者如凶兽,相搏者如凶兽相搏斗,骈笋者如双笋直立,卓笔者似笔立,坠者将倾,翘者欲飞。这既生动而传神地写出了众石争奇的形状,又化静为动,传达了奇石的神情,气势飞动,神态逼真。石,无所谓情感,这自然是作者赋予的,而一经赋予,那形象就立刻栩栩欲活。王夫之说过:“烟云泉石……寓意则灵。”作者即景会心,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契合无间,从而创造了独特的境界,即寓了意,又妙合自然。又继写倚涧之石:“削壁横展百余丈,石益奇。”仅“削壁横展”四字,就写出了崖石陡峭险峻、横空飞动之势,显示出怪峭之奇。那“枫樟槠桂松杉冬青石楠”,“冬夏苍翠”、“藤蔓缠络”,其根又出石缝,“郁屈如虺蛇”,真是怪中生奇,“郁屈如虺蛇蟠怪石上”,既形象地显示出树木慢慢地、郁屈地从怪石中钻出,生命不息,永远进击的力量,又显示出峻峭秀奇之美。

写亭奇。此乃略笔。冷泉亭乃唐人元藇任杭州刺史时所建。它坐落在飞来峰下灵隐涧的冷泉之上,“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白居易冷泉亭记),木欣欣,泉渟渟,风泠泠,草薰薰,石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亭与木相映,一应俱全,辉映生色,构成幽奇绝境。这境界,可涤荡人们心底的污垢,净化人们的灵魂。步入冷泉亭,真是身心犹如洗涤,表里澄澈,纤尘不染。故作者云:“亭之胜亦以峰”。这里作者之所以惜墨,是因前已浓墨点染“峰奇”,以峰奇映衬亭奇。

写洞奇。高山峻岭,莫不有洞,所谓“穴居野处”、“洞天福地”是也。明张宁题飞来峰诗云“石门阴洞知多少”。但最幽奇的要算龙泓、玉乳、射旭。因此,作者浓墨描绘三洞景物之奇,风光之美。“龙泓洞”以深黑为奇。写其洞之深,不言其具体深度,只云“其上圆穴,仰望见青天,如在井中,又名通天洞也。”可见,天有多高,洞有多深。又通过一个“相传”写其深:相传其底可通钱塘江,也有说可通西蜀。有人深入,听到琅琅的江涛声、咿呀的舟楫声。活龙活现,真是神龙盘踞涧底。这里以“相传”极度夸张洞上通天宫、下达龙廷之深远。这种神奇的传说虽不足信,却给龙泓洞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玉乳洞以“垂”、“莹”为奇。此洞是石灰岩构成的地下溶洞。它“三面岩户洞豁,谽谺相通”,此景真有“石户豁谽谺,疑是鬼神凿”之奇妙。“石乳下垂,青莹腻滑,间作绀碧色”,“下垂”,乃言玉乳下伸之状;“青莹”、“绀碧”,乃视觉感受,墨蕴彩色,恣肆淋漓;“腻滑”,乃知觉感受。这下垂、青莹、绀碧、腻滑,穷形尽相地描绘了石乳低垂下伸,碧珠欲滴的势态。“壁间泉水涓涓,下滴洼石,大旱不枯。”山泉透过岩缝石罅,潜流而来,至此激涌而出。从“涓涓”、“下滴”等字里,看到泉水犹如跳珠溅玉,听到水石相击的琤琤琮琮之声,给人以音乐的节奏感。这是多么美妙而奇幻的大自然之旋律啊!如仙乐风飘,满洞皆闻,这几笔,绘声,绘色、绘影、绘形,显示出动荡之美,使读者于欲滴的碧珠、涓涓的泉水、“下滴”相击声之中,看到奇光异彩,听见清音远韵。即便是高明的画师,也难达到这样超妙的艺术境界。射旭洞以“垂莲”为奇。其“岩脚皆空,嵌浮土上”,真可谓腾云凌空,飞来之岩。这够美妙的了!那些乳泉滴注而成的层层叠叠的玲珑石乳,形似“倒垂莲”。这比喻,极其形象、美妙。其“华瓣垂垂,丰上而锐末,如镂刻然”。“垂垂”,言莲瓣欲坠之势;“丰上而锐末”,写莲花之神韵;看,乳泉滴成的倒垂莲,犹如朵朵初绽的莲花,视地怒发。真可谓“奇洞朵朵开青莲”。“人侧肩从华瓣间度”,如入“洞中蓬莱,人间仙境”,大有缥缈之美感。作者把大自然的惊心动魄的壮美形象逼真地呈现在眼前,确是“最为奇绝”,因为这里的景物有着超乎“龙泓”、“玉乳”的神奇感觉。

末了,写“飞来峰”怪名之由来。晋咸和元年,印度僧人慧理来登此峰,惊叹曰:“吾国灵鹫山小岭,不知何以飞来?”遂命名为“飞来峰”。这一交代,堪有绝妙之奇。“不知何以飞来”,不正是奇怪吗?正因为是飞来之峰,才有飞来之奇石、奇洞。飞来峰因“飞”生奇,因“飞”而神。一个“飞”字,收束全文,使“奇”有了着落。作者之所以那样精雕细刻奇石、奇洞,其源盖出于此。

综观全文,始终紧扣“飞来峰最奇”而组织题材。作者以大手笔眼光摄取最足以显示飞来峰的神奇之处,以层翻浪迭之笔依次写石写洞,一景胜似一景,逐层皴染,行文走笔,围绕一个“奇”字而展开,这就使得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飞来峰的景色奇得迷人,奇得使人心澄目净,宠辱偕忘,使人欣欣然,飘飘然。记游性的散文贵在毕现游地的景物形象。由此而论,飞来峰记确实达到了这一佳境。

猜你喜欢
  • 《容斋随笔·前言》译文与赏析

    前言前言 《容斋随笔》是南宋着名学者洪迈穷四十余年之功编纂而成的一部史料笔记,该书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共

  • 唐宋词之《刘克庄《贺新郎》》原文、鉴赏和赏析

    刘克庄《贺新郎》刘克庄 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①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试看

  • 〔挪威〕恩特赛《挪威的欢乐时光》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挪威〕恩特赛 【原文】: 挪威人把二月开始

  •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舟行青溪道中入歙‌赏析》

    青溪,位于安徽宣城县南,是江南名胜。歙州,是方回的家乡,与青溪相邻。此诗正是诗人乘舟还乡途经青溪时所作。“蕨拳欲动苕抽芽”,首句描写初春百草萌发的美景。“蕨”,菜名,嫩叶可食,初生时形状像小儿拳,故又名蕨拳。李白有“初拳几只蕨”(《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黄庭坚有“蕨芽已作小儿拳”(《观化十五

  • 《笑歌行赏析》

    此诗可分为四段。每段都是以“笑矣乎”开头。第一段,诗人化用汉代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来讽刺是非错位、黑自颠倒的丑恶社会现实。接着举了战国时张仪、苏秦的例子来说明“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的现象。张仪和苏秦是

  • 寓言“冉氏烹狗”注释、翻译和解说

    县人冉氏, 有狗而猛, 遇行人, 辄搏噬之, 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 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姑置之。……居数日, 冉氏之邻至, 问其狗, 曰: “烹之

  • 白居易《晚出西郊》全诗赏析

    散吏闲如客,贫州冷似村。早凉湖北岸,残照郭西门。懒镊从须白,休治任眼昏。老来何所用?少兴不多言。

  • “鸿雁传书”的意思,出处,故事

    原是指由鸿雁这种鸟来传送书信。语出《汉书·苏武传》。 汉朝皇帝派苏武出使匈奴国,匈奴主单于用尽威逼利诱等手段,欲使苏武投降,苏武坚贞不屈。单于没办法,只得送苏武到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边牧羊。后来,匈奴与汉

  • 《人见人爰的贾宝玉》贾宝玉人物品评

    贾宝玉如果生在当代,会有女人爱吗?一位看上去相当自信的女子在电视上自话自说:贾宝玉这样的男人如果生在当代,肯定没有女人喜欢。第一,

  • 尚书《五子之歌第三》译文与赏析

    五子之歌第三五子之歌第三 【原文】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油,作《五子之歌》。太康尸位[185],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