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四川—天府之国的得名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四川—天府之国的得名

四川的得名曾经历了一个由“二川”、“三川” 到“四川”的演变过程。古称巴蜀的四川,在战国末 年时被秦国所统一,秦在此置巴郡和蜀郡。汉代时 改称为益州。到晋代又分为梁、益二州。唐太宗贞 观元年,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道(所辖区 域包括今天的陕西和湖北部分地区),唐肃宗至德 二年(757),分剑南道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分 置两个节度使,第一次出现了“两川”的说法。唐代 宗时,又将剑南东西两道和山南西道(唐玄宗时曾 将山南道分为东西二道、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 地区)置三道节度使,当时简称为剑南三川,“三 川”之说始于此。宋初时,分别设置西川路和峡西 路,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又改置为益、梓,利、 夔四路,“总曰四川路”,(四川通志卷二)也略称 为“四川”。在宋代,“四川”这一简称已成为官方的 正式称谓。到了元代,中央以下的最高地方行政机 构叫行中书省,四川便成为四川行省,简称四川 省。明代改叫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清代又恢复为四 川省。1939年,国民党政府将四川分为四川和西 康两个省(四川省省会成都,西康省省会雅安)。 1949年后,曾在短期内将四川分为川东、川南、川 西、川北四个行政公署,1952年又合并为四川省。 1955年,西康省撤销,除金沙江以西划归西藏之 外,全部并入四川。至此,四川辖区基本恢复到宋 代“四川”所辖范围。
四川主要指四川盆地,在古代有“天府之国” 的美称。但“天府”并不为四川所先有,作为对地域 土壤肥沃物产丰饶的褒赞的专用词,它出现于战 国之际。到了泰汉时期,“天府”便专指当时政治经 济文化的中心——关中地区。时至东汉,四川经济 文化实力迅速增强,并逐渐赶上和超过关中,“天 府”的美名也顺势南移了。
称四川为“天府之国”,正式见诸文字史料始 于东汉末、三国初。最早正式用“天府”称誉四川的 是诸葛亮。诸葛亮在他的着名的隆中对中有这 样一段话:“益州(四川)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 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三国志·蜀书·诸葛 亮传)东晋常璩在修撰的华阳国志里,称当时 的四川“天下谓之‘天府’也。”到了南北朝,这种称 谓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唐宋之时更是成为常例, 并已成为专称了,至此“天府”之称号一直保持到 近代。
古代四川之所以能将“天府”美名夺而得之并 保持长久,在于当时的四川(主要指四川盆地)拥 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在中国古代,农业是经济的命 脉,农业兴而经济兴,农业衰而经济衰。而四川得 天独厚,具有优越的农业生态条件。四川属于温暖 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适宜,有利于 各种植物的生长。四川的土壤多属紫色母岩风化 物上发育的黄壤和主要由河流冲积物沉积的潮 土,富含矿物质和有机物,是适于农耕的天然良 域。加上古代四川人很早就懂得治水除害,开发水 利。因此,对于发展农业来说“若以四川盆地与黄 土之黄河平原比,则无亢旱之虞;与冲积之江浙平 原比,则无卑湿之苦;与三熟之广东平原比,则无 水潦之患;与肥沃之松辽平原比,则无霜雪之灾。” (任乃强乡土史地讲义第二章)这种优越的农业 发展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得以保证四川在东汉 时经济发展赶上和超过当时最富庶的汉中地区。 到唐宋时期,经济水平的衡量除了以农业生产为 主外,又增加了在农业基础上延伸开发的工矿、鱼 盐、商贸水平。四川的矿物资源丰富、产盐也产铁, 而且商贸也较繁荣。自西汉中期以来,四川地区同 西南各地的交往范围大大扩展,当时四川的中心 ——成都不但成为西南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也 成为西南的商业贸易中心和各种货物的集散地。 至西汉末年,除京都长安外,全国还有五个大商业 都市,称为“五都”,成都就是五都之一。到了宋代, 四川的综合经济水平居全国之首,时有“扬一益 二”之说,成都作为一个内陆商都较之于水运商港 的扬州自有优长。到了明清,四川的经济发展速度 仍与全国先进地区的发展保持同步,因此,“天府” 的美称一直保持到近代。

猜你喜欢
  • 李商隐《晓坐》全诗赏析

    后閤罢朝眠,前墀思黯然。梅应未假雪,柳自不胜烟。泪续浅深绠,肠危高下弦。红颜无定所,得失在当年。

  • 表达执着爱情的古诗词(求关于对爱情执着的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表达执着爱情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求关于对爱情执着的诗词,表达古代女子对爱情的执着的诗句,不要现代的,表达执着的诗句。去去复去去,凄恻门前路。 行行复行行,辗转犹含情。 含情一回首,比我窗前柳。 柳北是高楼,珠帘半上钩。 昨为楼上女,帘下调鹦鹉。 今为墙

  • 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全诗赏析

    促驾逾三水,长驱望五原。天阶分斗极,地理接楼烦。溪月明关陇,戎云聚塞垣。山川殊物候,风壤异凉暄。戍古秋尘合,沙寒宿雾繁。昔余迷学步,投迹忝词源。兰渚浮延阁,蓬山款禁园。彯缨陪绂冕,载笔偶玙璠。汲冢宁详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大教铎刘协校长功德碑》(高财庭)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大教铎刘协校长功德碑》(高财庭)

  • 苏轼《送郑户曹》全诗鉴赏

    水绕袁城楼,山围戏马台。古来豪杰地,千载有余哀。隆准飞上天,重瞳亦成灰。白门下吕布,大星陨临淮。尚想刘德舆,置酒此徘徊。尔来苦寂寞,废圃多苍苔。河从百步响,山到九里回。山水自相激,夜声转风雷。荡荡清河

  • 欧阳修《再至汝阴》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欧阳修 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出任颍州知州,第二年,又在颍州购置了田产,以后,诗人常来颍州。治平四年(1067)四月,他

  • 古文辞类纂《苏明允谏论下》全文

    苏明允谏论下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

  •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名言: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注释: 阙文: 指古代留传下来的已残缺不全的散文。遗韵: 指古代留传下来的韵文。谢朝华于已披: 已开过的花

  • 乔叶《文清丽的土》

    2004年3月到7月,我在鲁迅文学院第三届高研班学习。对我而言,这次学习意义重大。回想起来,虽然我没有任何一部小说作品的产生和鲁院的

  • 《观书有感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