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吴江舟中(三首选一)·叶大庄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吴江舟中(三首选一)·叶大庄

吴江舟中(三首选一)·叶大庄
孤月溶溶波底生,繁星点点林外荧。
二更三更无人行,水际萧槭多秋声。
秋声忽远复忽近,汀雁樯乌不定鸣。
曼吟幽啸孤亭发,细听非笛亦非筝。
悄然吹竹作裂帛,秋坟叶落诗魂惊。
西风满城水拍岸,湖灯散尽天将明。

一年四季之中,秋季最为诗人喜爱。在文人诗歌里,秋季并没有收获的欣喜,更多的却是一年从顶峰走向下坡,从荣发走向凋谢的惆怅。也许敏感的诗人由秋季联想到人生的晚年,无论有多少荣誉和成就,仍然失落了青春、健康和精力,逐步走向自然的永恒。叶大庄吴江舟中,正是以一股淡淡的惆怅落寞,写秋夜江上所见所闻的。

吴江在苏州附近,江南著名的城镇。写吴江秋夜舟中的观感,很容易使人联想唐代诗人张继那首著名的绝句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绝句和气氛,实为叶大庄吴江舟中的张本。不过,叶作并没有模仿前人,别出心裁地用浓墨点染出秋夜舟中的观感,铺陈渲染,很有特色。

在艺术结构上,吴江舟中是极为平衡的。首两句“孤月溶溶波底生,繁星点点林外荧”,以入夜的视觉感受,先铺叙一个秋夜宁静幽暗的环境气氛。全诗最后两句“西风满城水拍岸,湖灯散尽天将明”,又以拂晓的听视感受,归结一夜的宁静幽暗,迎来明天的早晨。全诗首尾以时间呼应,以视觉落墨,使结构上稳定平衡。

不过,作者浓墨重彩的描写,是在“二更三更无人行”以后。在这宁静而光线暗淡的秋夜,人们的视觉受到很大的限制,而特别灵敏的,却是耳朵的听觉感受了。于是,秋夜所听便成诗的铺陈重点。没有行人的水际舟中,先听到水边树木萧槭的声响,忽远忽近。在水汀浅泽处宿夜的大雁和船桅上的乌鸦,也传来不时的鸣叫。在孤亭那边,隐隐传出悠悠吟声,细听时又分不出是笛音还是筝声。突然某处吹箫,声如裂帛;声鸣风吹,秋叶飘落在荒坟上,舟中的诗人不觉一惊,一股淡淡的哀伤袭上心头。渐渐地各种秋声都消歇了,只有江水拍岸,秋风掠江,仍然伴随着舟中的诗人。在“多秋声”的引导下,诗人写了大雁、乌鸦的啼叫、孤亭的曼吟、裂帛的箫声、落叶的声响,以及风声、水声,秋夜的一切都通过秋声表达出来。这样丰富的听觉感受,把浓浓的秋意,强烈地烘托出来了。在这秋夜秋声秋意之中,渗透着诗人情绪上的惆怅落寞,却又无从落实,更无所具指。诗人让诗中的景色气氛去包围读者、感染读者,当然也取得了直指言事那种显露所不能达到的吸引力。也许这正是作者所希望取得的艺术效果了。

猜你喜欢
  • 〔台湾〕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台湾〕余光中 【原文】: 惊蛰一过,春寒加

  • 国学名句“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出处和解释

    【名句】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 语出南朝梁代萧统《〈陶渊明集〉序》。善于自我夸耀和自我介绍,这是人的丑恶行为;对人不妒忌,不求全责备,是贤明通达的人的用心。说明对己当谦逊,不自

  • 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上平田》全诗赏析

    朝耕上平田,暮耕上平田。借问问津者,宁知沮溺贤。

  • 《雨雪曲赏析》

    卢照邻这首《雨雪曲》是一首边塞诗。此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诗中所包含的戏剧化元素,表现为自相矛盾及对立世界的混合。   诗中写冰雪将长城装扮成一个银和玉的宫殿,神仙的宫殿。然而具有嘲讽意味的是,中国的军队正覆没在这里。诗中恰当地保持了“省略

  • 殿前欢·离思·张可久

    殿前欢·离思 张可久 月笼沙,十年心事付琵琶。 相思懒看帏屏画,人在天涯。 春残豆蔻花。情寄鸳鸯帕,香冷荼蘼架。 旧游台榭,晓梦窗纱。 张可久:1280-1348?

  • 人之学也, 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

    名言: 人之学也, 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 注释: 止: 停步。 句意: 人在学习方面, 有的失于才少而贪多, 有的失于才多而少学, 有的失于好问而不识, 有的失于好思而不问。

  • 奋力推进创新型江西建设

    【3671】奋力推进创新型江西建设(谢茹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万字,2018年6月第1版,32元)△共10章:①创新型省份建设;②实施科技工程;

  • 乐府诗《公无渡河》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汉]民歌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公无渡河》,一名《箜篌引》,为乐府旧题,在《乐府诗集》中属于《相和歌辞·相和六引》。此诗首见于晋崔豹《古今注》:“《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

  • 刘禹锡《酬柳柳州家鸡之赠》全诗赏析

    日日临池弄小雏,还思写论付官奴。柳家新样元和脚,且尽姜芽敛手徒。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益《春夜闻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白和李益的《春夜洛城闻笛》和《春夜闻笛》是两首描写春夜笛声的诗歌,两者风格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李白以洛城为背景,描绘了春夜笛声的美妙,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而李益则以一种更为细腻的语言,描绘了春夜中的孤寂和思念之情。这两首诗不仅在描写笛声上有所不同,更体现了两位诗人对于春夜的感受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无论是从豪情壮志的张扬,还是从孤寂思念的内敛,这两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