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公无渡河》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汉]民歌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公无渡河,一名箜篌引,为乐府旧题,在乐府诗集中属于相和歌辞·相和六引。此诗首见于晋崔豹古今注:“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由此看来,这是一篇老夫堕河、其妻悲悼的悲剧作品。
此诗四句十六字,篇幅短小,语言质朴。可是,它却能够超越时代,超越阶级,叩响历代读者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原因何在?在于它表现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生幻灭的悲剧情绪,在于它那浓郁的悲剧氛围能激起人们的怜悯与同情。面对老夫狂奔赴水、老妻紧追苦劝的悲怆场景和老夫投水、老妻哀号的凄凉之声,谁能不为之动容,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深表关注,从而去探根寻由?唐人王建在同题诗篇写道: “幸无白刃驱向前,何用将身自弃捐?”表面看来,只有老妻的尾随劝阻,并无恶人的武力逼迫。这就更加发人深省。恋生恶死,乃人之常情,没有巨大的不幸以至于绝望至极,谁肯轻生弃世呢!老夫何许人?为何堕河自裁?李贺箜篌引道出了个中消息: “公乎,公乎,提壶将焉如,屈平沉湘不足慕。”“狂夫”乃佯狂避世的失意之士,他提壶赴水,乃痛心世道衰替而无力回天、仰慕屈原而视为同调使然。其后虽无白刃相逼,其身却有社会重压。这堕河自裁,是“一世皆醉我独醒”者的必然归宿,是对黑暗政治的控诉与抗争。从这一事件背后,我们看到了统治者的腐朽,社会的窳败,道德的沦丧,世态的炎凉,奸佞小人的得志,正直之士的遭殃,看到了王朝末日是非颠倒、阴阳易位的严酷现实。“狂夫”的堕河自裁决非焦仲卿式的殉情,而是屈原式的殉国。
我们说它表现的是悲剧情绪,因为“它的结局永远是人心中最珍贵希望的破灭”, (别林斯基诗的分类)我们说这是一种典型情绪,因为它超越了具体事件,由个别升华到了一般,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希望是引导人生航船前进的灯塔,灯塔的熄灭会导致航船的沉没。这正是它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奥妙所在。各种社会都存在着希望与现实的矛盾,都有追求与挫折的现象,甚至每个人都会有因希望破灭而产生的痛苦。换言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心理健全的人心中都潜伏着公无渡河式的情绪,只是程度有轻有重、层次有深有浅而已。所以,这种潜在情绪一旦被触发,就会震憾到心灵深处。如果触发媒介是文学作品,就会出现读者与作品的情感共鸣现象,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这首诗歌短小精悍,词约义丰,起笔突兀,如狂风骤起;结尾苍劲,似霹雳陡住。不叙前因,不述尾声,仅以急促之音节写下凄怆之哀号,既切合当时情势,又符合艺术规律;既有震撼人心之功,又具绕梁三日之妙,言近义远,余味无穷。
-
刘禹锡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这首诗描绘夔州初春的明丽景色和当地人民热爱生活的愉悦情怀。 第一句写天气和江上楼阁:“江上朱楼新雨晴”。春雨初晴,空气清新,
-
君者,善群也 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 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
诗作于赵嘏滞留长安未第时。诗通过描绘长安拂晓的凄清秋色,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徐志摩《泰山日出》原文 日出的景象是壮观的。对有些人来说,壮观的景象常会引起赞叹,要描绘它、形容它,却又四顾茫然,无从下笔了。徐志摩的这篇散文,虽然只摄取了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但在他的生花妙笔下,
-
针头如麦芒,气出如车轴。间关络脉中,性命寄毛粟。而况清净眼,内景含天烛。琉璃贮沆瀣,轻脆不任触。而子于其间,来往施锋镞。笑谈纷自若,观者颈为缩。运针如运斤,去翳如拆屋。常疑子善幻,他技杂符祝。子言吾有
-
渚宫寂莫依古郢,楚地荒茫非故基。二王台阁已卤莽,何况远问纵横时。楚王猎罢击灵鼓,猛士操舟张水嬉。钓鱼不复数鱼鳖,大鼎千石烹蛟螭。当时郢人架宫殿,意思绝妙般与倕。飞楼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赵千蛾眉。临风扬扬
-
曹操 孤始举孝廉 (1) ,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2) ,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 (3) ,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 (4) ,始除残去秽 (5) ,平心选举,违
-
诗歌·诗经·小雅《何草不黄》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
-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须臾宫女传来信,云幸平阳公主家。 作品赏析【注释】:刘禹锡的诗歌以精炼含蓄著称。《阿娇怨》在体现这一艺术特色方面,比较典型。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年为胶东王时,
-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翻译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