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题 解】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篇名为后人所加,也有称“唐且为安陵君劫秦王”的。本文所叙事实发生在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前后,当时韩、魏已先后被秦国所灭,其余赵、燕、齐、楚四国在连年战争中,早已被秦国宰割削弱,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势已定。当时秦王自恃强大,气焰逼人,并不把安陵这样的小国放在眼里。他以为只要通过外交上的威胁欺骗手段,就可以将安陵吞并,于是诡称愿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五十里的安陵。唐雎在安陵处于存亡的危难关头,担当起出使秦国谈判的使命,大义凛然,威武不屈,最终折服秦王,赢得了外交斗争的暂时胜利。“不辱使命”意思是在这次奉命出使秦国的过程中没有使国家受到屈辱。
安陵最后还是被秦国消灭了,这是历史的必然。但唐雎在国家危难关头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却感人至深,流传千古。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唐雎作为一个弱国的使者,敢于同秦王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论辩时,他以气势完全压倒了骄狂的秦王。他凭借道义的力量,传播勇气与声张正义,令一切利诱威逼相形见绌。他赋予论辩以正义凛然的人格魅力,把宣传真理与弘扬正气融为一体,使人的内在本质精神得到弘扬,使人的个性风采、精神世界得到了展示。因此,唐雎的形象也显得个性鲜明: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抗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不屈精神,使他的人格显得无比伟大,又使他的论辩显得无比有力。
全文描写人物生动传神,叙述故事一气呵成、文采飞扬,全文慷慨陈词,充满浩然正气,确是一篇值得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
-
作者: 曹增渝
-
小旻 作者: 刘素英 【本书体例】
-
十里长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马行迟。卧听竹屋萧萧响,却忆滁州睡足时。
-
月光如水大野阒静,绵延千里的渴念和忧伤在血液的根基聚沙成塔一千条银色的河流漂浮的花朵和灯盏被一泻千里的月光泅湿今夜,风高过头顶在古
-
结发生别离,相思复相保。如何日已久,五变庭中草。渺渺大海途,悠悠吴江岛。但恐不出门,出门无远道。远道行既难,家贫衣复单。严风吹积雪,晨起鼻何酸。人生各有志,岂不怀所安。分明天上日,生死愿同欢。
-
苏天爵《滋溪文稿》说刘因“独好长啸,尝游西山,当秋风木落时,作一曲而感慨系之”。又说他“尝游郎山,号雷溪真隐”。据刘因《送翟判官序》中述翟良佐征南宋“自江淮抵闽粤……及还……后二年,予居山中……”等语,则其隐居山中,时当1279年攻陷厓山之后不久。这首七律描写的就是诗人入山之始所见的初秋山色,含蓄地
-
上片写瑞香花埋怨曹子方误将丁香花名己,而感到委屈,下笔奇兀,引人入胜:“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珍贵的瑞香花被说成寻常的“紫丁香”,不仅抱怨甚至哭泣,可见事关重大,这就暗喻出瑞香花的不同凡响。“凭将草木记吴风。继取相如云梦。”词人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语文古诗词赏析初二,内容包括初二语文上册课外古诗文赏析,对初二下学期语文古诗赏析,初二语文部分古诗赏析.赏析各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仍怜故乡水。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
-
这首词的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弟弟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全词点化运用前人词句,巧妙传达了思弟之离情苦。寓情于景,于物有情;如夜凉知秋,如寒蛩促机;朴中见真,实中见情。然而,仍不免有“惊魂未定”,“岂谓天幸,得存此生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古诗词比赛情景默写,内容包括小学古诗情境填空练习题20题,古诗词竞赛的场面描写,小学古诗情景填空题&答案。1 她写了一首赞颂项羽,抒发爱国情怀的诗《 》。诗句是 。2、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情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