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卜算子·茉莉》全诗原文鉴赏
刘克庄
老圃献花来,异域移根至。相对炎官火繖中,便有清凉意。
淡薄古梳妆,娴雅仙标致。欲起涪翁再品花,压了山礬弟。
这是一首咏茉莉的词。
茉莉,据晋朝嵇含南方草木状上记载:“耶悉茗花、茉莉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刘克庄是福建人,对这些自然很熟,词的上片便是根据这些特点敷演铺陈的:老花匠献上来的茉莉花,是从异国的土地上移植而来的,花气清香袭人,在这象火伞一般的太阳笼罩着的盛夏季节,闻一闻这花香,便有一种清爽的凉意。“炎官”,火神,“繖”音san,即“伞”的本字。这四句句句是客观的写实,但是对花的赞美已尽在其中了。也许是因为茉莉花产自异国所带来的奇特色彩,也许是因为它的香气袭人和消暑祛热的功能、脾性,所以刘克庄对茉莉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和嗜爱,除了这首专题吟咏外,在词中还常常提到,如“素馨茉莉,向炎天、别有一般标致”(念奴娇·居厚弟生日),“冰盘荔子堪尝,胆瓶茉莉尤香”(清平乐·居厚弟生日)等,这也可以为本词作注脚。
咏物之词切忌粘着,要讲究“不离不即”(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语),也就是说既要不离开所咏之物,又不能过于凿实,免得运不开笔锋,荡不开文意。刘克庄不愧是行家里手,当上片的铺叙笔意一足,在下片的过片处便有了变化:“淡薄古梳妆,娴雅仙标致,”既承既转,亦实亦虚,顿使平实之笔有了波澜。“淡薄”是从茉莉花的颜色而来,茉莉花色白,这是写实;但加上“古梳妆”、“娴雅仙标致”,则又是将它拟人化:好似一位素妆淡抹、娴雅淑静的仙子飘临人世,这才点出了全词的底蕴,这种幽雅素朴的格调、迥出凡俗的韵致不正是词人在艺术审美和道德审美中所执着追求的最高境界吗?明乎此,才能理解茉莉花为词人所钟爱的最根本原因。结尾两句则又作余波:“欲起涪翁再品花,压了山礬弟”。涪翁是黄庭坚,“起”即“起死回生”之“起”,山礬,与茉莉相似,常绿灌木,春季开小白花,极香。黄庭坚在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中说“山礬是弟梅是兄”。刘克庄的意思是说若将茉莉同梅、水仙、山礬相较,不但与它们可成为兄弟行,而且还要超出山礬花。这是在比较中补足前二句之意,是词家以宾陪主、以叶衬花的笔法,使所咏之意更加饱满酣畅。
词之初兴时,多直接抒情,咏物之作百不一见,至北宋末入南宋,作者渐伙,刘克庄的后村长短句中仅咏花词便有二、三十首之多。这首咏茉莉的词虽入不了上品之选,但也有它的长处。词的上片写茉莉,下片借物抒情,又以典故烘托、陪衬(如上片“相对”一句用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赫赫炎官张火伞”)而又不使人觉,使词的内涵也就更为丰厚了。
-
禁御皇居接,香畦镂槛边。分渠自灵沼,种稻满滮田。六毇名居首,三农政所先。擢茎蒙德茂,养实以时坚,擢茎蒙德茂,养实以时坚。晓谒龙墀罢,行瞻凤盖翩。粹容知喜色,嘉瑞奏丰年。衰病惭经学,陪游与俊贤。安知帝力
-
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 ……有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描写离别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离别的诗句古诗,描写离别的古诗词,关于离别的古诗~。离别的诗句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2、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 与君离别
-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
-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百年三万日,老病常居半。其间互忧乐,歌笑杂悲叹。颠倒不自知,直为神所玩。须臾便堪笑,万事风雨散。自従识此理,久谢少年伴。逝将游无何,岂暇读城旦。非才更多病,二事可并案。愧烦贤使者,弭节整纷乱。乔侯瑚琏
-
与诸生歌于天泉桥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蔼忽然生。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肯信良知原不昧 〔2〕 ,从他外物岂能撄 〔3〕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 〔4〕 。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
-
《绝句》 年代:唐作者:杜甫 江边踏青罢, 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 高楼鼓角悲。 作品赏析 赵次公谓江边踏青,乃成都事,盖因前诗有“草见踏青心rd
-
第五章 红五月百团大战打破了多田骏的“囚笼政策”。之后,日军实行所谓“牛刀子战术”,结果又被粉碎。再提出“分散配备,灵活进剿”战略
-
根据“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的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的介绍,这本小说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与社会风貌的作品。故事以茶馆为背景,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文章揭示了茶馆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并赞扬了茶馆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这本小说,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尚,还可以领略到作者对人性、生活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这部小说在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给人以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