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州听暮角赏析》
这首绝句,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写得气势苍凉,意境高远,通俗凝炼,耐人寻味。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这里虽然是写耳闻目睹景象,但字里行间,都使人感到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影子。
他伫立船头,眼望着茫茫江面,耳听着城头传来悠扬悲切的边地乐调。大凡羁途之士,虽非边地戍卒,总有异地思归之情。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因而,一闻边地乐声,便立刻引起诗人的共鸣,勾起他思乡归里的绵绵情思。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边声的幽怨之长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笔,将抽象的心中的思归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而飞向了远方。乍看,像是实景的描写,但仔细品味,这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诗人家居洛阳,方向在润州的西北;而惊雁是向南,越飞越远。莫说归里,就是连借飞雁而通家书的指望也没有。“惊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是所谓不犯正位的写法。写雁的受惊远飞,实际上也兼含了诗人当时“不虞”的遭际。
这首诗,写得意态自然,寓情于景。乍读,作品好像完全是按照事物的原貌来写的,细细体味,字字句句都见匠心。诗人选择了生活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寥寥数笔,便描绘出给人印象极深的一幅画卷:江边的城市、浩渺的江水和惊飞的鸿雁,而画外则传来悲凉的画角声。在每一物象之中,都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哀情和跳动着的脉情,情思含蓄,寄慨深远。
-
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 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
-
作者: 贾笃岐 【本书体例】
-
【作品提要】 在古埃及,有哥哥艾奴卜和弟弟巴塔兄弟俩。巴塔勤劳善良,为哥嫂裁剪衣服、种地放牧。嫂嫂诱惑巴塔遭拒绝,恶人先告状,企图挑唆哥哥杀死巴塔。后来哥哥明白了巴塔的冤屈,答应巴塔有难时一定帮忙。巴
-
窗 ◆ 波德莱尔 从敞开的窗子向里望,所看到的总是不如透过紧闭的窗子能够看到的那么多。没有什么东西比烛光映照的窗子更深奥、更神
-
古文观止·苏辙·六国论①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
-
选石铺新路,安桥压古堤。似从银汉下,落傍玉川西。影定栏杆倒,标高华表齐。烟开虹半见,月冷鹤双栖。材映夔龙小,功嫌元凯低。从容济世后,余力及黔黎。
-
八十一一言齑粉八十一一言齑粉 丁晋公虽险诈,亦有长者之言。仁庙尝怒一朝士,再三语及公,不答。上作色曰:“叵耐,问辄不应。”谓
-
名言: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句意: 国家虽大, 一味好战, 必然招致亡国之祸; 国家虽太平无事, 忘了战略警戒, 就必然会出现危险的局面。 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
我走过每条独占的街道, 徘徊在独占的泰晤士河边, 我看见每个过往的行人 有一张衰弱、痛苦的脸。 每个人的每声呼喊, 每个婴孩害怕的号叫, 每句话,每条禁令, 都响着心灵铸成的镣铐。 多少扫烟囱孩子的喊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军师皱眉头歇后语,内容包括歇后语~!军师皱眉头,诸葛亮皱眉头歇后语,诸葛亮皱眉头的歇后语。诸葛亮哭周瑜虚情假意。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耍掸帚---出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