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赋赏析》
公元23年,刘玄称帝高阳,王莽死,刘玄迁都长安,年号更始。公元25年,赤眉入关,刘玄被杀。在这时期中,班彪远避凉州,从长安出发,至安定,写了这篇北征赋。
北征赋是一篇纪行赋,为班彪的代表作,在纪行赋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继承楚辞、遂初赋等创作传统,在继承中又有变化,对后世纪行赋的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北征赋纪述他在西汉末的动乱中离长安至天水避乱的行程。结构模仿刘歆的遂初赋,也是结合途中所见景物与有关的史事,抒发感想。由于时事更为艰难,所表现的情绪也更显悲沉。它的语言精丽整齐,其中写景的一段(从“隮高平而周览”到“哀生民之多故”),则显得清新自然。这种描写洋溢着作者的真实感情,而且是写实的笔法,不同于上林赋等那种夸张的罗列。此前遂初赋的写景,也已经有这样的特点。它们直接启发了后代抒情小赋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如果拿北征赋与楚辞部分作品、遂初赋等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在结构上存在一些在继承中又有发展变化的特点。
(一)抒情方式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九章中的作品多纪实之辞,涉江一诗又是写他放逐生活中最凄苦的一段经历,但诗的开始却采用了与离骚相类似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他的极端苦闷,欲忍不能的感情。涉江的后半部分以及乱辞,也是采用的浪漫主义手法。特别是乱辞部分,采用香草美人的托喻,与离骚的写法一致。北征赋中,无论交待起行原因,还是描写景色都从实际出发,即使是乱辞部分,也抛却了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采用更为直接的抒情方式。
(二)写景与抒情由分离到逐渐紧密的结合。涉江中的景物描写,虽然能够表现作者的凄苦情怀,但景与情从整体上还显疏远,还有着为写景而写景的嫌疑。遂初赋和北征赋写景与抒情结合的较为紧密,特别是北征赋,写景能从作者的感情基调出发,更好的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之情怀。
(三)借助历史事实抒情方面,由情与史的分离到逐渐紧密的结合。涉江的整个第四部分,都在叙写历史上忠而见弃的人物,以表达作者自己“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之情。而北征赋则没有相应的部分。此赋是在纪行的过程中,将史实与感情紧密的结合了起来,而不再是单独列为一部分去叙写。
(四)乱辞部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涉江对君主忠诚不二的感情抒发,到遂初的以道家出世思想作结,抒发自己恬淡的自娱之情,再到北征赋以君子固穷而守节的儒家思想的抒发,其发展轨迹是鲜明的。
作为纪行赋的成熟之作,北征赋确实表现出了与其在赋史地位上一致的优点。交待起行原因之简洁,借景抒情之恰切,叙史抒情结合之紧密,抒发感情之真挚,语言之平易晓畅,都是涉江、遂初所不能比拟的。萧统文选选赋,纪行一门首选北征赋;清人陈元龙历代赋汇亦列其为纪行赋第一篇。可见二人同选北征赋列为首篇,并非偶然。
-
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这是一首为朋友送行的诗。这位朋友究竟因犯何罪而遭流贬,不得而知,但诗中明白地介绍了这位朋友为人正直无私,纵被不公正地处罪也不是可耻的事,早晚会得到昭雪。临别之际,朋友的心情自然沉郁黯淡。作者便通过自己的诗
-
驷马映花枝,人人夹路窥。离心且莫问,春草自应知。不谓青云客,犹思紫禁时。别君能几日,看取鬓成丝。
-
【3655】小宣言:那些改变世界大趋势的小力量(〔瑞典〕马格努斯•林奎斯特著,史光辉译,中信出版社,8万字,45元)△共10章:①饱受信息
-
【原题】:况子沿檄来归舟过淮右绣衣左国录赠行以诗因及衰配次韵奉酬三首
-
明·江盈科1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2,加二斗水,相参和,酿
-
素娥篇 明万历刊本《素娥篇》 序书影 明万历刊本《素娥篇》 正文书影 明代文言短篇艳情小说。一卷不分回。不题撰人。据序知邺华生著,其人无考。约成书于明万历末年。 现仅存明万历刊本,藏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金
-
呜咽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停不用凭阑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
昔者龙蹲东鲁,陈礼乐而救苍生〔2〕;虎据西秦,焚诗书以愚黔首〔3〕。通其变,参天二地
-
今夜你的黑头发 是岩石上寂寞的羊群 牧羊人用雪白的羊群 填满飞机场周围的黑暗 黑夜比我更早睡去 黑夜是神的伤口 你是我的伤口 羊群和花朵也是岩石的伤口 雪山 用大雪堆满飞机场周围的黑暗 雪山女神吃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