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赏析》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在润州时(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在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气候——“杨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这一段引入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结尾三句是说,妻子在人间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在月宫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
-
【注释】:王沂孙的几首词为历代评论家所推崇。或论之为“运意高远,吐韵妍和,”(戈载《七家词选》),或称之为“咏物最争托意,肃事处以意贯串,深化无痕。”这首词借咏萤寄托亡国之恨,结构甚为严密,体物精工,托意较为深远。“碧痕初化池塘草,荧荧野光
-
形劳而不休则弊, 精用而不已则劳, 劳则竭。水之性, 不杂则清, 莫动则平; 郁闭而不流, 亦不能清; 天德之象也。故曰: 纯粹而不杂, 静一而不变, 淡而无为, 动而以天行, 此养神之道也。
名言: 形劳而不休则弊, 精用而不已则劳, 劳则竭。水之性, 不杂则清, 莫动则平; 郁闭而不流, 亦不能清; 天德之象也。故曰: 纯粹而不杂, 静一而不变, 淡而无为, 动而以天行, 此养神之道也。
-
名言: 结交须择善,非识莫与心。 注释: 择善: 挑选品行好的人。非识: 不了解。与心: 给真心。 句意: 结交要找好品行, 不知对方不交心。 出处: 唐·王梵志《结交须择善》
-
《左传》 初 ① ,郑武公 ② 娶于申 ③ ,曰武姜 ④ ,生庄公及共叔段 ⑤ 。庄公寤生 ⑥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⑦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⑧ 请于 ⑨ 武公,公弗 ⑩ 许。及 (11)
-
司马子长十二诸侯年表序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
-
【注释】 选自《荀子·劝学》。 锲:雕刻,用刀刻。 舍:放弃。 镂:雕刻。 【赏析】 中国人崇尚顽强和坚毅,愿意为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持之以恒地学习、工作,坚持不懈地去获取成功。这在2000多年前先贤们
-
诗歌借景抒怀,情景相生,风格雄健而意境苍凉,抒发了诗人悲秋之情与羁旅之思。
-
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唯向郡城中,题诗十余首。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
(节自 《秦始皇本纪》) (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① 。仆射周青臣进颂曰 ②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 ③ ,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
-
作者: 于佩君杜文芳 【原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