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独坐敬亭山》古诗词鉴赏
作者: 于佩君杜文芳
【原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原诗作者】:李白
【导读入境】:
李白七次游宣城,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城之时,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整十年。长期的漂游生活让他尝尽了人间辛酸,看透了世态炎凉,增添了许多孤寂之感。
天上的鸟儿都高飞远去了,渐渐地消失了踪迹,寥廓的天空仅剩的一片孤云,也不愿留下来,悠闲地飘向远方。除了敬亭山之外,似乎一切都离我而远去。我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我们相对而视,我看它不够,它看我也看不够。
【赏析】:
诗人通过独看敬亭山,抒写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情,也暗含着对现实的不满。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两句,描绘了眼见之景。鸟儿都飞走了,众鸟喧叫消失后,使诗人的听觉一下子静了下来;孤云独去,片片云朵匿迹后也立即让诗人的视野清幽平静了。仿佛一切都消失了,读者也被引入了一个静寂的世界。这两句的写鸟飞云去,却因动而静,以动衬静。通过这静寂的氛围,诗人的孤寂的心境便烘托得可感可触了。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二句,则运用拟人手法,写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相”和“两”把诗人和敬亭山紧紧拉到一起。“不厌”又给山注入了浓重的情感。此时的诗人和敬亭山恰如重逢的恋人,无言无语,相对而视,脉脉含情,敬慕之情便在对视中油然而起,静谧的意境也在静寂的氛围和默默的对视中自然呈现。
诗人明写山有情,实刺人世无情,而诗人横遭冷遇后孤寂的心境,便在一片静谧中更加突出鲜明了。
【思考题】:
本诗与月下独酌所表达的心境一样吗?试谈谈你的看法。(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今日重九宴,去岁在京师。聊回出省步,一赴郊园期。嘉节始云迈,周辰已及兹。秋山满清景,当赏属乖离。凋散民里阔,摧翳众木衰。楼中一长啸,恻怆起凉飔。
-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像是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
-
雄雉曳修尾,惊飞向日斜。空中纷格斗,彩羽落如花。喧呼勇不顾,投网谁复嗟。百钱得一双,新味时所佳。烹煎杂鸡鹜,爪距漫槎牙。谁知化为蜃,海上落飞鸦。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
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名句】愿 ① 车马衣 ② 轻裘,与朋友共 ③ 之,敝 ④ 之而无憾 ⑤ 。 【注释】①愿:自愿,希望。②衣:此字原书无,唐以后始为人所加。③共:共同享受。④敝:坏。⑤憾:恨,后悔。 【释义】我愿意将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