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媪赏析》
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力作。“新乡”即今河南新乡市。诗中通过一位新乡老妇被命运逼得走投无路的悲惨遭遇,对元代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作了血泪的控诉。诗大致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直叙新乡老妇的遭遇;后一部分以贵妇奢靡生活反衬作结。
从篇首到“低头痛哭声连天”,是前一部分,共四层。一层八句写老妇辛勤劳动惨遭盘剥的不幸。起句简单勾勒人物外貌,“蓬头赤脚”“青裙百结”二语活画出一个贫妇。紧接以“日”“夜”相起,写老妇夜以继日地劳作:“日间炊黍饷夫耕,夜纺棉花到天晓。”在某种程度上说,比男人还辛苦。纺棉交捐为的是应付国家军费摊派,同时还要上缴实物租税。不得不“借人辗谷”,是因为老妇的儿子在从事徭役,为下层伏笔。第三重的盘剥来自差吏(“公人”),他们还要索贿(“要供给”)。老妇一贫如洗,拿不出钱,他们便夺走其身上布衫,还抽她两鞭解恨。二层写老妇的两个儿子服役又有三月不归,她非常担心他们会饿倒冻病。官府大兴土木,而新乡又面临黄患,“大儿运木起官府,小儿担土填河决”二句,补充交代了两儿服役情况,反映了当时徭役的沉重,使人民不堪重负。三层写老妇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卖掉孙儿。其索价之低引起旁人惊奇,殊不知老妇此时的心情是急于还债,同时也让孙儿有一条活路,故急于脱手。“骨肉分离”乃人间惨剧,却道“岂足论”,可见世道将人伦作践到什么程度!四层写老妇在大年前筹谋为公婆上坟,可哪来钱买纸烧呢?穷人活着受穷,难道连死了也要作饿鬼吗?老妇实在想不通。“凉浆浇湿坟前草,低头痛哭声连天”是哭公婆,是哭命运。也只有在上坟的时候,老妇才有机会放声一哭啊!
“恨身不作三韩女”以下为后一部分。“三韩女”指高丽籍贵妇。虽然李商隐无题四首已有“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的写法。读者还是觉得,以“三韩女”之高贵,新乡之媪必不敢作此想(即“恨身不作三韩女”),只要稍稍活得像个人样,她便会满足的。但诗人的用意,则是以此引出反衬的人物,在对照中凸现人间的不平。“车载金珠争夺取”可见韩女身份之高。一旦作了贵妇,她们便吃香喝辣,征歌逐舞,穿金戴银,呼奴使婢:“银铛烧酒玉杯饮,丝竹高堂夜歌舞。黄金络臂珠满头,翠云绣出鸳鸯裯。醉呼阉奴解罗幔,床前火添香篝。”这种生活,新乡媪是做梦也想不到啊!诗人对这种“荣枯咫尺异”的状况,当亦“惆怅难再诉”,故不作议论而结。作者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的诗人,他的颍州老翁歌和这首新乡媪,均以真实的力量引起当代的关注。金台集于新乡媪诗后附盖苗跋云:“其词质而婉,丰而不浮,其旨盖将归于讽谏云尔。昔唐白居易为乐府百余篇,以讽时政,流闻禁中,即日擢为翰林学士。易之他诗,若西曹朗颍州老翁等篇,其关于政治,视居易可以无愧,而藻绘之工殆过之矣。”可见评价之高。
-
【原题】:兰亭次韵(相传萧翼窃《兰亭记》掀阅,百花一时尽开)
-
作品:爱莲说 简介本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
-
《一寸光阴一寸金。》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厉鹗的《宝应舟中月夜》讲述了一位游客在船上欣赏美丽的月夜景色的故事。文章描绘了月亮的明亮和倒映在水中的美感。同时,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展示了游客内心的喜悦和惊叹。整篇文章通顺,符合原意,读起来令人愉快。
-
谷雨时节自然多雨,校园里那个新建荷池的水显得有些浑浊。突然间,窗外传来“咕呱呱、咕呱呱”一阵蛙声。因为正是上课时,校园里一片宁静,
-
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晴云。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
-
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试呼白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与君登科如隔晨,敝袍霜叶空残绿。如今莫问老与少,儿子森森如立竹。黄鸡催晓不须愁,老尽世人非我独。
-
此诗题为“赋得江边柳”,柳、留谐音,柳树容易生长,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挽留和祝福。此诗视角敏锐,画面绝美,笔锋老到。 首联一二句,写柳色、柳姿,语句对偶:“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翠色”,是指柳树的颜色。“连”,不是一棵树
-
【注释】:原题注:重游小兰亭,风景依稀,心绪殊恶,口占二十八字题壁,时九月望一日也。
-
一作《三无参赞延寿书》,简称《三元参赞书》或《参赞书》。盖其书名源于 《中庸》所谓 “赞化育参天地”之意,因主言调摄修养以祛疾延年,故名。综合修身卫生之道著作。五卷。宋李鹏飞撰集。成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