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别离赏析》
用美丽的景色与欢快的感情互相衬托,互相点染,这是诗人们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韦庄这首诗却不同,诗人别开生面,用美景衬托离愁,用离愁点染美景。把离愁与美景揉和在一起,使其互相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依依,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解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压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刻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三句用“更”字一转,用一“指”字,写出临别时的杨鞭指点动作,使这幅图画更加栩栩如生。四句用“断肠春色在江南”七字,作进一层的抒写,将要云的江南,春天来得更早,春色也就更加动人,它带给行人的不是欢乐,而是更多的因春色而触动的离愁。写到这里,诗意也就自然突现出来了。
全诗色调鲜明,音节和谐,语言流畅华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晚唐写景伤别的作品中是较好的一篇。
-
(李端) 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 耿、 夏侯审唱和, 号“十才子” (姚合《极玄集》) (卢) 纶与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 李端皆能诗齐名, 号
-
【名句】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注释与译文]人是有感情的,触情伤怀时就会泪水沾湿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花自开谢水自流,哪有穷尽的时候呢?这是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句中以无情反衬有情,
-
【名句】虽曰安宁之日,不如友生 ① ;其实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注释】①友生:朋友。 【释义】虽说是清静安宁的日子,但还是不如有朋友在一起;其实当今的人,没有超过兄弟之间感情的。 【点评】朋友之间,
-
往见泰山乔岳,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当与
【名句】往见泰山乔岳 ① ,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
-
艾子行于海上,见一物圆而褊 ① ,且多足,问居人曰:“此何物也?”曰:“蝤蛑 ② 也。”既又见一物圆褊多足,问居人曰:“此何物也?”曰:“螃蟹也。”又于后得一物,状貌皆若前所见而极小,问居人曰:“此何
-
古文观止·苏洵·辨奸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江城子·别徐州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 春纵,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
-
德礼诚信,国之大纲,不可斯须废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德礼诚信,国之大纲,不可斯须废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出处】唐张继《 枫桥夜泊 》。 【意思】月亮渐渐落下去了,乌鸦啼叫,满天皆霜,面对江枫渔火,愁思起伏,久久不能入睡。描画出了一幅秋夜旅泊图,衬托了无法排遣的行
-
原题:伯臧岁前自里居还饷以南丰橘顷于役姑苏复写寄见怀之作偶占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