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

  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在这两句词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容量如此之大,堪为妙笔。这里呈现的景象,是一派幽狭的气氛。词人身为罪官,才能无从施展,只有过着幽人的生活。这首鹧鸪天即若隐若现的表现出他的此种境遇。

  开头两句,作者用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这所墙院,正是作者的居所。

  “翻空白鸟时时过,照水红蕖细细香。”三、四句是说,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三、四两句,含意更为深邃。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别的原因,生活在这样的境界中,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着意流连这里的景致。在这里透过此等画面,便能隐隐约约的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懒、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己的形象,对此作了生动的说明。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但他表现的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是老态龙钟,还是病后的神态?是表现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还是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失意情绪?读者仔细玩味,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犹言“多承”。细细品评,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猜你喜欢
  • 苏轼《跋文与可墨竹》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昔时与可墨竹,见精缣良纸,辄愤笔挥洒,不能自已,坐客争夺持去,与可亦不甚惜。后来见人设置笔砚,即逡巡避去,人就求索,至终岁不可得。或问其故,与可曰:“吾乃者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遣之,故一发于墨

  • 范仲淹《和韩布殿丞三首其三·渔父》全诗鉴赏

    月色满沧波,吾生乐事多。何人独醒者,试听濯缨歌。

  •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出处】唐沈佺期《杂诗》 【意思】听说黄龙城, 战事频频无尽期。昔日家中共赏月, 可怜今日隔千里, 月亮久照汉家营。 【全诗】 《杂诗》 .[

  • 诗词《麟之趾》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①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释】 ①定:额顶。 【译文】 麟的蹄趾,振兴你的子嗣,呵,麒麟哟! 麟的额顶,振兴你的同姓,呵,麒麟哟

  • 国学名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出处和解释

    【名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语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匈奴还没有消灭,用不着考虑建造房舍的事情。西汉名将霍去病领兵在外攻打匈奴,他听说汉武帝要为他修建房舍的消息后,说了上面两句话。两句话表现了霍去

  • 古代诗文名篇之诗歌·梅尧臣诗《田家语》原文、鉴赏和解读

    诗歌·梅尧臣诗《田家语》 庚辰诏书: 凡民三丁籍一,立校与长,号“弓箭手”,用备不虞。主司欲以多媚上,急责郡吏。郡吏畏不敢办,遂以属县令。互搜民口,虽老幼不得免。上下愁怨,天雨淫淫,岂助圣上抚育之意耶

  • 《赠僧朝美赏析》

    《赠僧朝美》是李白在天宝(公元742—759)末年游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时,赠僧人朝美的一首诗。   李白自从天宝三载(公元744)辞京还山之后,就一直未再回到朝中。在长安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目睹了唐玄宗荒淫误国,李林甫、杨国忠等权奸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译注】长安的夜空高挂一片明月, 千家万户传出捣衣的声音。捣衣:把衣 服放在石上,用棒反复捶击以去污,然 后再漂洗。另外,古代制衣,

  • 吴均《与朱元思书》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吴均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

  • 《无题 赏析》

    作于:(1932年) 十二月《鲁迅日记》1932年12月31日:“为达夫云:(略)。”诗中“木落”作“浩荡”,“猩”作“心”,“不得”作“亦险”。①《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落。”②《楚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