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浦归帆赏析》
诗前六句写近景,后两句写远景并点题,远近动静,浑然一体,仿佛丹青妙手,寥寥数笔,点染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绝妙的秋江晚景图。
开首二句,先从渡头附近写起:日落之时,牛羊成群结队地归来;渡口催渡的鼓已经敲响,提醒人们不要耽搁搭渡。这里诗人视角的基点,应该是渡头附近的岸边。开头“日落”二字点明晚暮之时,给整个画面涂上一层暗色,不过近处田蹊野径牛羊归圈的大轮廓还依稀可辨,或者虽看不十分清楚,而凭诗人的听觉经验也能感知出来。
下两句,由陆地转到水面:“烟昏不见人,隐隐数声橹。”这就完全诉诸听觉了。河面由于凝结一层茫茫的水汽,在日落之时变成雾霭烟障,遮挡住人们的视线。所以,向对岸驶去的渡船轮廓已辨认不清,只听得橹桨拨水发出的声响,向人们告知它的存在。“隐隐”,形容橹声已不甚分明,船离渡口已经很远了。
第五、六两句,还是写水面:“水波忽惊摇,大鱼乱跳舞。”在诗人注意搜寻渡船的当儿,近岸的水中突然发出噼里啪啦的音响。于是目光急速转移,只见水波摇荡,大鱼此起彼落,纷纷跃出水面。两句诗,使黄昏本属幽静的江面一下子呈现出喧闹的气氛,也把前四句比较平淡的描写提携起来,使景物刻画颇感神采飞动。
“北风一何劲,帆飞过南浦”,尾联点出“远浦归帆”题意。诗人想象,早时从眼前经过的风帆,借着强劲的北风,该已经驶过遥远的南面水湾了。
这首诗的写法十分别致,好像一幕有声电影,画面影影绰绰,借助音响效果诉诸听觉,使观众感知其间各种事物的存在和活动。艺林伐山云:“元陈孚远浦归帆绝句(按,伐山只引首四句)云云,识者以为不减王维。”前人评王维田园诗的风格清新秀丽,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和细致的观察,所谓诗中有画。陈孚这首远浦归帆明显受王维“渡头余落日”(辋川闲居赠裴迪秀才)一句启示,由此生发开去,把渡头落日之景写得绘声绘色。而“水波忽惊摇,大鱼乱跳舞”一联,尤为叫绝。郭熙林泉高致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陈孚这首远浦归帆诗,确是显示了“无形画”的效果。
-
国家化成万祀,道光八野〔2〕;人握珠璧,文奋鸾龙。其以立言垂不朽者,不仅数公,兹就师
-
这首诗,语言平易而内容却涵蕴深沉。结两句白描中有形象,形象中见感慨,感慨中见嘲讽;表面朴质单纯,实际曲折冷隽,意味倍觉悠长。
-
苏轼《望海楼晚景(其二)》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望海楼,在杭州凤凰山上,位中和堂北。唐武德七年 (624) 置,高十八丈。下临钱塘江,远望杭州湾。
-
唐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注释】值:正逢。水如海势:江水如同海水的气势。聊:姑且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杜甫的诗句
杜甫的诗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展现了诗人思乡的情愫。在这个句子中,上一句“今夜鄜州月”描绘了明亮的月光,下一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则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 在这个夜晚,诗人独自一人观赏着鄜州的明月。他心中思念着自己远在异乡的小儿女,不禁感到心生怜惜。他对儿女们的身世和遭遇了若有所思,回忆起在长安的往事和共同的经历。 这句诗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而深刻,反映了诗人的乡愁和对家人的思念。杜甫在长期流亡途中,不断感受到离乡背井的辛酸和孤寂。然而,正是这种情感和思乡之情,
-
帘垂幕半卷,枕冷被仍香。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
-
【4228】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
作者: 曹增渝
-
作者: 宋生贵
-
二子分财喻 【原文】 昔摩罗国[1]有一刹利[2],得病极重,必知定死,诫敕二子:“我死之后,善分财物。”二子随教,于其死后,分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