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溪曲赏析》
越溪,即今浙江绍兴东南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之处。越女吟浣纱溪采莲曲采菱歌之类,大多描绘江南山水的秀美,江南少女的风姿。一般文笔纤巧清秀,意境优美。萨都剌本篇写江南女子采莲的风采,在历代诗人塑造的采莲女群像中,别具一格。全诗辞采艳丽,而流转如珠,最能体现萨都剌诗歌的流丽风格。
首段着力刻画溪水之清。“清见底”,是正面陈述。以下三句,则采用旁衬。水边石窟石缝里,不但白色的鱼儿一清二楚,甚至连它小小尾巴的摇动都是那么清晰。溪水里,云山的倒影纤微毕呈。乃至看云看山,都不用抬头,一俯身即在眼底。小船儿触动荷叶,在水面荡起一轮轮涟漪。言外之意,如不是船头驶来荷叶微动的话,连清波也不会动一动。全段四句,集中力量刻画溪水的澄静清澈。一、四句写静景,清澈见底,云水倒影。可见碧波澄澈,纤微不动。二、三句写动景,银鱼摇尾,紫翠荡波,动静相生。春水的清静,也就刻画无遗了。除此之外,辞藻的华丽,色泽的鲜明,也十分突出。青色的“石罅”,洁白的“银鱼”,青翠带紫的荷叶荷干,碧绿的“清波”,再加上温柔的“春水”和变幻的“云山”,构成了越溪清丽富艳的色彩。
“越女天下白”(杜甫诗),“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李白诗)。越溪女子本来就以明艳著称。诗人以“木兰桡”刻画其芬芳,“露华重”刻画其滋润。“日暮采莲”,交代她此刻的活动。“髻云”一句,刻画其风姿。高高的发髻,干净利索地挽在两耳以上,纤细的秀项,越发衬出身段的苗条。溪风吹拂,裙裾飘逸,屹立船上的女子,是那么明媚秀美,却又那么灵动飞活,充满了少女青春的活力。“手滴溪水”,写少女此刻的嬉戏。她停下木桡,也不再采莲,而是双手捧起溪水,让碧绿的水珠,如葡萄,如珍珠般地从她指缝间流泻。少妇的活泼,少女的天真,一片天机,真是神来之笔。
末段从“日暮”自然导出,写越女飞舟离去的镜头。“家在越溪溪上住”,点明采莲女的身份,也交代她此刻归家的去向。“谁共语”,揣测之词。如此迷人的少女,身边或许早已有了“白马王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诗人的诗思透露出内心的倾慕。末二句具体刻画采莲女归去的形象。新月如钩,朦胧如梦。如梦如幻的月色之中,采莲女驾起小舟,如飞而去。轻捷的小船,分开清澈的碧波,一个“剪”字,生动形象,神韵俱足。小船的轻灵,又进一步刻画出采莲女的矫健敏捷。在历代歌咏越女的作品中,如此明媚动人却又婀娜健美的女性形象,应该说是不多见的。类似的形象,南朝乐府中的
长干曲,或许能够与之仿佛:“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爱弄广陵潮。”
-
客有东征者,夷门一落帆。二年方得到,五日未为淹。[相府领镇隔年,居易方到。既到,陪奉游宴,凡经五日。]在浚旌重葺,游梁馆更添。心因好善乐,貌为礼贤谦。俗阜知敦劝,民安见察廉。仁风扇道路,阴雨膏闾阎。文
-
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三)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
客念纷无极,春泪倍成行。今朝花树下,不觉恋年光。
-
〔原文〕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 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 (鸣、苹、宾、笙,耕部。簧、将、行,阳部。)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 德音孔昭。
-
古文观止·清文·方苞·左忠毅公①逸事 先君子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写给考生的祝福古诗词,内容包括“祝福考生高考”的诗句,都,祝考生金榜题名的诗句,祝福中高考诗句,古诗。1. 愿你用十年寒窗苦读,换来后半生春暖花开。2. 心沉如墨挤思过,难安百书四角落。去日稚心苦刻磨,无明寒窗十载多。但落校园进密囚,何时
-
[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绝句
-
名言: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之通,毋强开其所蔽。 注释: 强(qiang): 迫使, 勉强。蔽: 不明之处。 句意: 善于进行启发教育的人, 应当依据对方明白事理的状况而逐渐使之通晓, 切勿勉
-
古文·天论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梅花·一枝春落梅词》咏梅花诗鉴赏 张景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