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信传赏析》
此诗旨在鉴古,以卓识胜。对于韩信其人,张弘范并不在枝叶上用功夫,而是审时度势地高度集中笔力评析他的成败得失,自是独具慧眼。韩信是有相当政治头脑的军事家,为创立汉帝国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但以晚节不好,贻笑千古,成了一位后人聚讼纷纭的历史人物。该怎样认识韩信呢?比如在一些元曲作家的笔下,他就是作为笨伯而受到嘲弄的。清人沈绍姬也写到过韩信,其淮阴侯诗云:“鼎足才堪角两雄,当年应悔灭重瞳。分羡父子恩犹薄,推食君臣谊岂终。独有千金酬漂母,曾无一语感滕公。名成自古身当退,没齿休论战伐功。”尽管沈归愚谓秀此诗写“报一饭之漂母而不报救死之滕公”“此意无人道及”(见清诗别裁集卷二十一),然而作者在批评韩信不知功成身退的时候,连同他赫赫的战功也一概抹杀掉,终不免失之偏颇。在张弘范看来,韩信是一个集合着伟大与渺小、英雄与小丑的复合体。他既是古今难与比俦的英雄,创建过伟大的功业,又是个“终遗万古羞”的小丑,在历史长廊里总显得那么渺小。如此尖锐对立着的两种特性竟奇妙地统一在韩信身上,诗即从这儿切入,生发出绝妙的议论。按诸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本布衣,贫而无行,抱负却不小,可是项羽、刘邦最初并不把他看在眼里,甚至一度“坐法当斩”,幸亏滕公夏侯婴救了他的命。此后萧何以“国士无双”向刘邦推荐,他才得到机遇施展抱负,成为“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的齐王,在楚汉之间处
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时齐人蒯通(即蒯彻,汉人避武帝讳,故改称通)向他纵论天下大势及自身处境,反复劝说他“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殊不知这位曾经指斥楚霸王为“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的人,此刻乃谬托知己,认定汉王待之“甚厚”,表示不愿意“向利背义”,起来造刘邦的反。然而刘邦却早在疑忌他了,待到天下初定,立即就腾出手来收拾他,终因证据不充分才没杀掉他,仅徙为淮阴侯,使之抱着满腔委屈与樊哙等辈为伍。一场剧烈冲突实际上已不可避免。汉十一年(前196)陈豨按照事先同韩信的策划从钜鹿(河北平乡、任县、晋县一带)起兵叛汉,韩信为内应,事泄,被吕后斩于长乐钟室。张弘范诗所议论的重点就是叛汉这桩公案。他明白指出韩信犯有两大失误:一是选择人生道路上的不一贯,先前既拒绝了蒯彻的劝说,后来就不该串通陈豨作乱,前后异轨,善始而不能善终;二是地位变化就心气浮躁,轻举妄动,颇类乎张良年轻时之刺击秦始皇。这两大失误突出地反映了韩信的小丑特性。作为一个复杂的人,当其能审时度势的时候,韩信的英雄特性就占上风,就能够创立大功业;反之,则功败垂成,身首异处。叛汉固然有不得已而然的因素(“可怜一片肝肠铁”),但他毕竟扮演了一位丑角。诗起笔褒中带贬,中间两联议论生风,以“轻举”遥应“一怒”,至尾联方结出许多感慨,你看,主旨岂不是非常明白吗?
张弘范“善马槊,颇能为歌诗”。他写这首诗显然是要从韩信身上汲取教训,有以古为镜的意思。他是蔡国公张柔的九公子,一直生活在蒙汉上层统治集团,对他来讲,如何做到既保全自己又建功立业,自然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于是他想到了韩信。考其一生行藏,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颇具政治眼光的军事家。元至元二年(1265)移守大名(河北大名县),遇上涝灾,他下令免掉当年的租税,被朝廷责以“专擅”。为此他去向元世祖说,免掉租税让老百姓存活下来,使国家有“恒收”,此乃“陛下之大仓”,远比“朝廷储小仓”要强得多。元世祖认为“知体”,遂不加追究。至元十五年(1278)元世祖任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兵都元帅去攻打赵昺、张世杰,他却坚不受命,理由是“汉人无统蒙古军者,乞以蒙古信臣为首帅”。元世祖向他剖白心迹仍不奉旨,最后命其自择剑甲,对不听令的副手有斩杀权,他才领命出征(元史·张弘范传)。卒谥文略,赠太师。诸如此类,较之韩信之请封齐王,羞与樊哙辈为伍来看,他在审时度势方面到底要略胜一筹。因此,其读韩信传读李广传诸诗,许从宜评以“英气伟论,卓荦发扬”(陈衍元诗纪事卷四引淮阳集序),也就不是溢美之词了。
-
杨巽斋 纷纷红紫竞芳菲,争似团酥越样奇。 料想花神闲戏击,随风吹起坠繁枝。 这首咏绣球花七绝设想巧妙新颖。“纷纷红紫竞”写绣球花以外的百花有各种颜色、竞相争艳,芳菲多采。这是欲扬绣球花,先将百花之美点
-
《清平乐》“词语浅薄”,甚而疑为后人伪托。这首词表面上抒写了一位思妇离别之苦,实际上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描写,塑造出一位热情、大胆,对生活充满强烈追求的可爱的妇女形象。诗人借梦中相聚,一方面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赤裸裸的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也
-
【名句】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注释与译文]“裹尸马革”即“马革裹尸”,形容英雄战死沙场,没有棺木收殓,只用马皮包着尸体埋葬。后汉马援曾说过:“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汗竹,指
-
伤歌行无名氏【原文】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1]夜何长。微风吹闺闼[2],罗帷[3]自飘扬。揽衣曳长带,屣履[4]下高堂。东
-
【3337】老一辈革命家论党的建设(第一卷)(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研究局编,党建读物出版社,组工书架之一,2017年7月。2001年7月)△本
-
作者: 王富仁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本诗出于《秦风》,《秦风》大多是东周时代秦国
-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2] 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 [3] 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 [4] 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
积阳虽有晦,经月未为灾。上念人天重,先祈云汉回。仁心及草木,号令起风雷。照烂阴霞止,交纷瑞雨来。三辰破黍稷,四达屏氛埃。池溜因忝满,林芳为洒开。听中声滴沥,望处影徘徊。惠泽成丰岁,昌言发上才。无论验石
-
唐·柳宗元2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3;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4,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