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师东谷怀城中诸友赏析》
这首诗是范梈寓居卢师山(今北京市卢沟桥西北)东谷怀念大都友人之作。诗中表现了一种十分矛盾的心情,即诗人一方面不合流俗,避世隐居;一方面又眷念亲故,未能忘情。这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通过诗人灵活的诗笔,在四十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契阔”这个词指人间离合,而偏义于离别。诗一开始就以抱怨的口气道:“契阔遽如许”,可见不甘心于离群索居。然而又不就此放弃隐居的生活方式,“淹留”山中,徒抱怀思之情,无从相聚。诗人的心情就是这样矛盾,像是自作自受,其原因何在?接下去暂时撇开不表,而进入意味深长的写景。
“天遥一鹤上,山合百虫鸣。”秋高气爽的日子,天上一鹤独飞,山中虫吟不绝。景象高远,而环境清寥,表现出来的心情,则是明朗的。使人想起诗豪刘禹锡秋词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亨父此处所写的,正是“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超拔胜境;而山中虫齐鸣,则又像是为之伴奏合唱。史载范梈“持身廉洁,居官不可干以私,疏食饮水,泊如也”(元史·范梈传)。这是一种落落寡合的孤高耿介的品格。这里的写景也应有几分象征的意义,似乎解答了诗人何以淹留山中的原因。这诗品就是他的人品。紧接的两句证实了读者的感受:“异俗嗟何适,冥栖得此生。”这立刻使人想起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来。看来作者移居山谷的夙愿已久。
当然做到这一点也不易,是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的,那就是篇首表明的与亲友分离的苦恼,尤其是与几个平时相处的知心朋友分离的苦恼。诗中用论语常用的“二三子”来亲切地称呼他们:“平居二三子,今夜隔重城。”末句暗用李商隐“相思迢递隔重城”(重城犹高城)句意,不明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极深。说“今夜隔重城”,可见平素形影不分。又见此别为时不久,才令人特别挂念。
此诗在结构上的特点是首尾均写“怀城中诸友”之情,而中幅言志。前后照应,尤觉浑成。
-
【原题】:僧有悟策者见予於珞碛江上诵程子山孙季辰李仁甫赋成都信相寺水月亭之什仆曩客成都朝夕过信相鉴公求此诗至再三余谓诗於佛法业成绮语每笑诃之不为作今策诵二三公佳句起予追赋长句付策寄鉴公
-
西方文学·叶芝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散文家。
-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讽谏刺俗”类的诗句。 汉武帝刘彻好神仙之道,广求于名山大川。然而,墓中留下的只
-
《庄子·外篇·骈拇》原文鉴赏 (解题)《庄子》
-
宋词典故·丘也幸 【出典】 《论语·述而》:“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
-
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秋水一炉香。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朝谒久停收剑佩,宴游渐罢废壶觞。世间无用残年处,只合逍遥坐道常
-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出处】唐李商隐《 为有 》。 【意思】云母屏风内的妻子无比艳娇,京都寒尽则怕那短暂的春宵。 【全诗】 《为有》 .[唐].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
-
初发江陵有感极望涔阳浦,江天渺不分。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他日怀真赏,中年负俗纷。适来果微尚,倏尔会斯文。复想金闺籍,何如梦渚云
-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李煜《破阵子》李 煜 李 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① 。凤阁龙楼连霄汉 ② ,琼枝玉树作烟萝 ③ ,几曾识干戈 ④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⑤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
-
玉垒天晴望,诸峰尽觉低。故园江树北,斜日岭云西。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高山徒仰止,不得日攀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