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过黄河赏析》
上片落笔先写黄河浊流波涛滚滚,向东流去,永无休止。从空间上写气势之大,从时间上写其存在之久。二者合璧构成动人心魄的自然景观。气魄宏大,雄浑恣肆,为全词定调。“经天亘地”六句,从黄河的源头昆仑写起,黄河从昆仑发轫,横亘于天地之间,狂飚巨浪,激越澎湃,轰鸣震天,六句写尽黄河声威。以下由写景转入人事,黄河流经中原,哺育中原,使中原旺气长存。黄河的声势象征了元朝的国势。当时正是元朝鼎盛时期,词人由黄河的壮阔而想到国家的强大,情景相融,不仅加深描写的力度,而且也符合特定的政治环境和人物心态。
下片转向对“过黄河”的描写。黄河的气势,振奋了渡河人的心胸,因此在渡河时神采飞扬,慷慨激越,扣舷高歌,歌声“响凝空碧”,透出了词人内心蕴蓄的豪情。“壮游”三句抒写自己壮游天下的雄心,由黄河之壮美联想到祖国河山之壮丽,激发了词人想要历尽祖国名山大川,饱览天下胜境,随处吟咏的愿望。下文还进一步写出他想像汉代张骞一样,乘槎追寻黄河源头,遨游银河,在壮游之中又融进浪漫成分,在浪漫想象的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抒写“过黄河”的激情豪兴。乘浮槎究河源,是对上片黄河源头的照应,上下一气,首尾照应,用“我欲”、“谁夸”领起,是词人主观意识的体现,总揽全文。全词把黄河雄壮的气势和自己的豪迈胸襟互相渗透,妙合无隙,风格雄浑闳肆,气势磅礴。
-
朱茂曙秦淮河春游即事桥下溪流燕尾分,湾头新水惯湔裙。六朝芳草年年绿,双调鸣筝户户闻。春雨杏花虞学士,酒旗山郭杜司勋。儿童也爱晴明好
-
[明]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间。这首诗相传
-
高台一悄望,远树间朝晖。但见东西骑,坐令心赏违。始霁郊原绿,暮春啼鸟希徒然对芳物,何能独醉归。
-
引手攀红樱,红樱落如线。仰首看红日,红日走如箭。年光与时景,顷刻互衰变。何当血肉身,安得常强剑人心苦执迷,富贵忧贫贱。忧色常在眉,欢容不上面。吾今头半白,把镜非不见。惟应花下杯,更待他人劝。
-
诗经·召南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倾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是一首古老的民间情歌,大约产生于春秋时代今湖北境内。全诗歌咏了
-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活的散文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关于生活的散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意为遗失在东方的东西,可以在西方得到。这里比喻一种逆境变为顺境的情况。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因为未来可能会有更好的机会。人生就像阳光落在桑榆树上,虽然失去了东方的阳光,却收获了西方的温暖。
-
【作品提要】 母亲尼洛夫娜是原铁链工厂工人弗拉索夫的妻子,胆怯而且顺从,几十年来被丈夫的殴打和繁重的劳动折磨成一个听天由命、没有自我的人。儿子巴维尔本来也在走着父辈的路,浑浑噩噩地打发时间。但是,马克
-
水仙子·吴山秋夜 张可久 山头老树起秋声。沙嘴残潮荡月明。 倚阑不尽登临兴。 骨毛寒环佩轻。桂飘香两袖风生。 携手乘鸾去。吹箫作凤鸣。回首江城。 张可久:
-
【生卒】:1896—1981【介绍】: 意大利诗人,意大利隐逸派*诗歌重要的代表作家,197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热那亚一个中等境遇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