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好用工赏析》
吴澄是元代初年的学者,当时很有名气,跟他从学的人很多。他写过四首劝学的组诗,题目叫三十年前好用功,每首诗的首句和尾句,都用题目作起结。这里选录第一首。诗题的来源,是孔子说过的话:“三十而立”。意思说,人学习到三十岁,思想开始成熟,已具有独立的见识与应世能力。作者运用这一概念写诗,教育他的学生在三十岁以前要发愤攻读,作好创造英雄事业的准备。
“三十年前好用工,男儿何者为英雄?”首联首先提出全诗的中心思想,并用提问的句式启发读者深思。在三十岁之前一定得好好用工,因为未来的英雄事业等待着有志男儿去创造啊!那么什么是英雄事业创造者的条件呢?中间两联便作了明确的回答。次联道:“世间有事皆当做,天下无坚不可攻。”这是说,作为一个英雄气概的男儿,他必须对国家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所以说“有事皆当做”,有了这种献身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自然会“无坚不可攻”了。责任感和不畏难两者是紧密相关的,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能产生这种高度的觉悟吗?三联进一步指出:“万里行方由足下,一毫非莫入胸中。”说明仅有觉悟和勇气还不够,更需要有踏实认真、耐心探索的精神,稳步向前,决不可好大喜功,急躁冒进,正如行万里路要从脚底下起步一样。上句是对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哲学语言的简化使用,下句尤其强调思想品质对英雄事业的重要性。古今多少英雄功败垂成,或有始无终,都是因为不能克制自己私心的弱点。路是一步一步往前走,私心也是逐渐地成年累月在发展。因此,“一毫非莫入胸中”是值得深自警惕啊!这一句同样是从前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格言变化来的。两句在语法结构上改变七言诗上四下三的程式为“上三下四”,完全是为了说理需要的缘故。总之,中间两联提到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没有长期培育积累的学问根底,是绝难办到的。由此得出尾联的结论:“拳拳相勉无他意,三十年前好用工。”“拳拳”,恳切的意思。“拳拳相勉”,恳切地再三劝告,千言万语只有一句:“三十年前好用工。”全诗表现出老师对学生殷勤勖(xù)勉的深情,而以重复首句作结,也让人更加深入了解全诗的中心思想,并牢固地掌握实践它。
这是一首劝学的说理诗。从“何者为英雄”说到作为男儿英雄应有的气概与品质,从而显示及时用功学习的必要性。用平实真挚的语言,表达治学与做人的道理,说理不流于空疏生硬,态度亦和蔼可亲,使训诲开导的热情与切合事实的理论相结合,有情理相结合的特点,故不难令人感动、接受。
-
马戴的《出塞词》和王昌龄的《出塞》两首诗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马戴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抒发感慨,表达了对生活的追求和不懈努力的精神;而王昌龄则以“戍楼西顶望,临风独自凄”展示了边塞风光下的辛酸与疲惫。两位诗人通过字里行间,使人们感受到战乱的阴影下的边塞风情。两首诗虽有不同的立意,但都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引起了人们对于边疆及战争问题的思考。
-
王安石 文公非董子作《仕不遇赋》,惜其自待不厚。以予观之,《诗》三百,发愤于不遇者甚众。而孔子亦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盖叹不遇也。文公论高如此,及观于史,一不得职,则诋宰相以自快。今吾
-
窗下寻书细,溪边坐石平。水风醒酒病,霜日曝衣轻。鸡黍随人设,蒲鱼得地生。前贤无不谓,容易即遗名。
-
当代长篇小说。吴有恒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8月初版。小说取材于解放战争时期华南山区游击战争,描写由邓祥、文治平率领的一支小游击队进入那横山南区开展斗争的故事。他们以组织租规会、护丁队的形式发动群
-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振裘持领,万毛自整》 纲:提网的总绳。目:网眼。裘:毛皮衣服。提起总绳,所有的网眼就都张开了;拿皮衣抖起领子,所有的毛自然就整顺了。比喻做事必须抓住要领。汉·桓谭《桓子新论》:“
-
古典文学作品《沧浪诗话·诗辨(节录)》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2〕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3〕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4〕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5〕 。诗者,吟咏情性也 〔6〕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7〕
-
鸡鸣车马驰,夜半声未已。皇皇走声利,与日争寸晷。而我独何为,闲宴奉君子。京师十二门,四方来万里。顾吾坐中人,暂聚浮云尔。念子一扁舟,片帆如鸟起。文章富千箱,吏禄求斗米。白玉有时沽,青衫岂须耻。人生足忧
-
山水名胜诗之《望江南·扬州好·五亭桥》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清)黄惺庵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①,头头空洞过云桡②。夜听玉人箫③。 【题解】 五亭桥在瘦西湖畔莲性寺旁。因桥在莲花埂上,又名莲花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桥上有五亭,展开
-
李白--《送友人》 【内容】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这是一首充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题解】 上元元年,杜甫在成都西部建起草堂,终于获得了一个安身之处。喜不自胜,在春暖花开时节,杜甫独自沿江畔小路散步,一路观花,写出了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为题目的七首诗。这首诗是其中的一首,诗人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