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竿岭赏析》
这是诗人初到枪竿岭之作,描绘了枪竿岭奇峻的山势和秀丽的景色,并说明它的大致地理位置是在北方。这首五律,从内容看是诗人又一次经过这里,抒写了与上一次迥乎不同的感受。
诗人两次经过枪竿岭,七绝写初来是“落日青林杜宇啼”的夏季,这首五律则是写再到正值晚秋。诗开头两句说:“薄宦辞家远,经秋未得归。”点出再到的缘由和时间,透露了此次是受差遣在外,很久未能与家人团聚。“薄宦”,是地位卑微的官。贡奎最后做到集贤直学士,不过六品,自然属下级官吏。既是官卑职小,而且离家又远,差遣时间又长,奔波劳碌,风尘仆仆,未免感慨系之。故这两句诗实含一定的牢骚。
第三、四句“直随山北去,却背雁南飞”,是说这次执行差遣任务,所经之地顺随迤逦北走的山势,而与大雁南归的方向相背反。这里的山指枪竿岭无疑,而其形状既是“百折回冈势欲迷”,那么出句“直”字就不是形容山势笔直,而是一直、径直的意思,与对句“却”(再、又)字同为表连续的副词。“随”与“背”两个动词的主语当然是诗人。“山北去”与“雁南飞”两个主谓结构短语,作“随”与“背”的宾语。两句语译是:一直随着北走的山势,而又背着南飞的大雁。其实山本为静物,诗把山势的南北走向,说成“北去”,赋予动意,是为了与“雁南飞”构成工对。诗人往行的方向只是一个,却以南、北一对相反语义出之,颇能见出巧思与匠心。这两句看似平淡的叙述,实际充溢着作者的一种情感。诗人多么羡慕飞往家乡方向的鸿雁啊,而今自身却与之相反而行,岂不令人沮丧!
前两联叙述诗人长久差遣在外,以及山行的感觉。第五、六句,转而欣赏山外景色:“川净白云起,郊平红树微。”上句说,澄净的河流上空升起缕缕白云。“川”字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平野,一是河流。如作前解,与下句“郊”字意思重叠,故以作后解为宜。用“净”字形容流水,古不乏例。“澄江净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古人以为云生于河川山谷,所以诗这么写,一个“净”字,说明河面上烟霭已荡然无存;一个“起”字,则显示出白云的动态美。下句说,平坦的原野尽头,变红的树木依稀可见。“平”与“微”二字用得很妙。因郊平而望远,因望远而显出树色微茫。这两句诗是诗人立足岭上眺望所见,前句写纵体,后句写平面,上下左右无限宽阔高远,仿佛整个宇宙总览无遗,读来好似一幅气氛恬静、色彩鲜明的风景画。
枪竿岭是个不绝人烟的去处:“举头山市与云齐”,山上颇有市井肆。想当年诗人曾在这里过夜,此番重到,停马细细辨认,面貌已经似是而非了。诗最后两句,就是写的这种感受,不难想象,诗人前次过此是盛夏,而此次重到则是深秋,大自然遽然改变了自己的面目,不仅如此,尘世的面貌也在急剧更迭。所以,使人难于辨识,并极易生出沧海桑田之慨。
这首五律除一个“山”字扣题外,几乎没有写到枪竿岭本身,岭的姿容只是被衬托出来。诗人之所以这样写,也许是有前一首诗存在的缘故吧。这首诗的特点是以写季节贯领全篇。首联提出一个“秋”字,颔联以“雁南飞”三字与之呼应,颈联则以写山外景构成前后络结之势,尾联写季节改变了大自然面目,暗与首联“秋”意绾合。这首诗构思奇巧,但却能以清新淡远出之。九灵山房集评论贡奎诗“甚有陶、韦思致”(陶渊明与韦应物诗都以清新自然著称),于此可见一斑。
-
从今数到七十岁,一十四度见梅花。何况人生七十少,云胡不归留此耶。
-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
任何一条河流都有源头,溯源而上寻觅,或在山野旮旯涌泉,或从灌木丛中滥觞。最终滴水成溪聚流成河,浩荡山峦之间奔涌阡陌之中。滋一方水土
-
夫仁人轻货 ① ,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 ② ;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 ③ ;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 ④ 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 ⑤ 易惧也,贪者易诱也,
-
白山栅栏 怎样向你描述我住在白山脚下的临时住所呢?有时候语言是无力的,文字更是无力,连对某个现场的真实还原都做不到——因此,
-
苍苍宰树起寒烟,尚有威名海内传。四府旧闻多故吏,几人垂泪拜碑前。
-
印度电影《流浪者》中有一首著名插曲《拉兹之歌》,流浪汉拉兹穿街走巷,举目无亲,哀伤地唱道:“到处流浪,到处流浪。我和任何人都没来往,我看这世界像沙漠。……”那种凄凉,那种幽咽,博得人们洒下一掬同情泪。而当读者读到《诗经·唐风》中的《杕杜
-
该诗为公元762~763年、763~764年(广德年间)李为避战乱、居家旅泊京口而作。时北方战火尚未熄灭,南方动乱又起,今江苏、浙江一带大多男子被征发;丁壮不存,田野荒芜,无物可收。身为一州之长的李嘉佑都在为生活困顿而愁苦,一般的平民百
-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 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汤问》 秦青和薛谭,据《列子》张湛注,都是秦国著名的歌唱家。
-
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楞伽顶上清凉地,善眼仙人忆我无。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