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咏柳赏析》
起句“无限伤心夕照中”,表现了情景难分:默默无言的柳丝,低垂在斜阳的夕照中,仿佛在为凄凉的祖国,感到无限的伤痛。你看那往日的百花园中,只剩下了点残花败叶,只有那御沟里的流水,还在默默地流淌,纷乱无比的世事啊,是如此地变化多端,去年还是陈后主的内苑,今年又成了隋炀帝的深宫。“金沟御水自西东”一句,可以在李商隐的曲江一诗中找到渊源:“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作为处于唐王朝的覆灭已成必然趋势的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同样也有着“世纪末的悲哀”,他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的慨叹,到了夏完淳,就变成“无限伤心”的泪滴了。这“昨岁陈宫,今岁隋宫”一语,和李商隐一样,借古喻今,寄寓着作者难以言尽的兴亡之叹。
下片着重抒情。“往事思量一晌空”:想想那悠悠往事,片刻之间都化成了片虚空。国破家亡,妻离子散,这是多么难以接受的事实。明亡后完淳父夏允彝,因抗清被执投水殉国,完淳因终日为复国大业奔走,年轻的妻子孤守空闺,白发的老母依门盼归。这国恨家仇,使年轻热血的词人已经无法自制了然而,客观却是“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蒙蒙”:无情的飞絮,并不理会词人彻骨的伤痛,依旧如烟如雾地笼罩着柳树的长条短叶,它们生机蓬勃片苍翠。这真教他无法不产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的愤慨。然而,更伤心的是它们竟然“才过西风,又过东风”。对于西风东风,明朝清朝,似乎无动于衷。这结尾以极其质朴的语言,道出了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出离愤怒了””正好相互呼应,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回环。
整首词写得凄迷哀惋,寓家国之叹于写景咏物之中,情文相生,结处余慨不尽。
-
这首小词是借女子的形象和心态抒写“离恨”的,全用白描,不假雕饰,极朴素,极清丽,几类小曲。上片追忆往日的幽会,刻画女子娇慎佯羞的形象,情意婉转但遣词造句问并不让人觉得刻意雕琢。 “背立盈盈故作羞”的“盈盈”二字的确是灵动精巧,将词
-
作者: 司马相如 【原文】: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王维的诗句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翻译:
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树的缝隙照射下来,
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
上一句:
明月松间照,
下一句:
浊酒石上倾斟。
【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处】唐·王维《山居秋暝》。【译注】明亮的月光映洒在松林间, 清冽的泉水在 -
入国而不存其士 ② ,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 ③ ,则缓其君矣 ④ 。非贤无急 ⑤ ,非士无与虑国 ⑥ 。缓贤忘士 ⑦ ,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 ⑧ ,桓公去国而霸诸侯 ⑨ ,
-
《汉魏六朝散文·刘义庆·华歆王朗乘船避难》原文鉴赏
-
白翎禀灵龟之修寿,资仪凤之纯精。接王乔于汤谷,驾赤松于扶桑。餐灵岳之琼蕊,吸云表之露浆。 这是一首以白鹤为描写对象的咏物小赋。至于它是不是王粲当时原作的完整流传,我们已不得而知。但仅此六句已十分明确地
-
水色含群动,朝光切太虚。年侵频怅望,兴远一萧疏。猿挂时相学,鸥行炯自如。瞿唐春欲至,定卜瀼西居。
-
《古代名句》中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表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我们所见所闻、所体验的一切都是学习的机会,而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和掌握也决定了我们的文章质量。 这句名句告诫我们,在追寻知识的道路上,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积累与学习,更需要跳出书本,去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有洞悉了世间万物,才能在文章中呈现出真实和深邃。 另外,了解并掌握人情世故也至关重要。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石,而作为一名作家或者文人,要真正做到文章动人心弦,需准确把握人们的情感需求和期待。只有真正了解人情世故,把握人的
-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 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 背 ① ,两易春秋。冤酷日深 ② ,艰辛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