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愁赏析》
叶適在书龙川集后(水心集卷二十九)一文里,记载了陈亮每当一首词写成后,常自感叹:“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陈亮本人的话说明了他的词作不是一般的卖弄风骚,而是寄寓着他的经邦济世的思想抱负。也就是说,读他的词必须和他的生平遭遇、政治思想联系起来,才能探索到它的深刻涵义。这首虞美人。春愁词,被黄飏选录在中兴以来绝妙词选里,足见他对这首词的重视。周密评论此词说:“陈龙川好谈天下大略,以气节自居,而词亦疏宕有致。”这种说法,似嫌抽象。它的题目叫做“春愁”,在春天里,他愁的是什么呢?值得进一步品味。
开头两句:“东风荡轻云楼,时送萧萧雨。”东风在轻轻地吹拂着,天上也只有几缕淡淡的云彩,这云淡风轻的天气,正是引人快意的时候,然而却时时下起了狂暴的雨。这两句里的“风”和“雨”,是全词的词眼,大好的春光就是在风雨中消逝的。领起了全篇词意。“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这两句是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谁家新燕啄春泥”句演化而来。这里的“泥”,承第二句“萧萧雨”,“落花”承第一句“东风荡飏”而来,燕子新归,而落红已经成阵,目睹这种景色,感慨油然而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老杜的诗句大概就是词人此时心情的写照。
过片“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承上片“落花”而来。海棠是百花中比较艳丽的一种,它落下来,被和在径路上的泥土里,五彩缤纷,有如锦绣,散发着香气,这是它最终的命运。海棠花是这样,桃花呢?杏花呢?梨花呢?等到所有的花都凋谢,全部落入泥土,借用红楼梦里的话说,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还有什么春色可言!春,消瘦了,人也随之而疲惫不堪。“春瘦”二字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歇拍两句“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在黄昏的庭院里,柳荫中传来了乌鸦的叫声,表明了是个月明之夜,“那人”可能是为贪恋最后的一点春色,踏着月光来采摘这风雨里残存的梨花。月光是白的,梨花的色也是白的,梨花月光,两难分别,折梨花时便好象“和月”一起折下一般,好一个素艳绝尘的形象!这形象就是“那人”的形象,“那人”是谁呢?除了词人自己,还能是谁?可悲的是这个梨花形象,也必将随着风雨而消失。
词人笔下的春景是风雨、落花,衔泥的燕子,啼月的乌鸦,给人以凄凉之感,这正是他的情绪的反映。花开花落,本属自然常理,但在多情的词人看来,却触发了他的愁绪百端。这是为什么呢?他是个磊落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不满意南宋政权建立以来,忘却父兄大仇,向金人屈膝称臣,因循苟安。他曾多次上书孝宗皇帝陈述恢复方略,都无功而返。在长期的乡居中,被奸人陷害,屡遭牢狱之灾,几乎被杀。但他的志向丝毫未改,思为世用。他的肮脏不平之气,多次在词里抒发出来。如水龙吟。春恨云:“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眼儿媚·春愁云:“愁人最是,黄昏前后,烟雨楼台”,思佳客·春感云:“桥边携手归来路,踏皱残花几片红”皆是。在作者的印象里,春光是可爱的,但也是短暂的,带给他的只有愁和恨。这首虞美人·春愁词也是其中的一首,把这些词和他的生平坎坷,政治抱负联系起来看,他在这首词所表现的“愁”的内涵就很清楚,这就是:年华易逝,壮志难酬。在艺术手法上,运用比兴,层层勾勒,构成了深曲凄凉的意境,挹之愈深,也愈有感人的力量,是他的词集里优秀的作品之一。
-
作者: 李志获 【本书体例】
-
片玉来夸楚,治中作主人。江山增润色,词赋动阳春。别馆当虚敞,离情任吐伸。因声两京旧,谁念卧漳滨?
-
与可画竹时, 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 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 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 谁知此凝神。 晁补之,字无咎, “苏门四学士”之一。与可,姓文,名同,字与可。皇祐进士。曾任湖州太守,
-
伊川与灞津,今日祓除人。岂似龙山上,还同湘水滨。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
-
谢墅林亭汴水滨,偶携佳客共寻春。看花纵拟思君子,对竹何曾问主人。促席正逢羲日缓,酡颜仍有郢醪醇。朝中九列无间暇,愿作新诗赠季伦。
-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西汉梁孝王所营的兔园,至唐代仍是著名的风景盛地,安史之乱以前,李白
-
由于新旧党争的牵累,苏轼后半生长期被贬谪,先后贬谪黄州、惠州、儋州等地。元符三年(1100)五月,朝廷诏令他从儋州(今海南儋县)移廉州(今广西合浦),六月底,他乘船渡海经雷州到廉州,八月底遇赦北还。他
-
少年才俊赴知音,丞相门栏不觉深。直到事人男子业,异乡加饭弟兄心。还须整理韦弦佩,莫独矜夸玳瑁簪。若去上元怀古去,谢安坟下与沉吟。
-
明·李流芳曾与印持诸兄弟,醉后泛小艇,从西泠而归2。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
-
【注释】:此词作于靖康之变后词人飘离异乡之时,词中追念往事,对一位青楼女郎寄予真挚的眷恋之情,将家国之痛表现得深沉委婉,凄切动人。起首两句追忆往昔,笔势不凡。五陵本是西汉前期五位皇帝的陵墓,地处渭水北岸,距都城长安不远;当初四周居住着许多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