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山房春事》诗意|阅读答案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西汉梁孝王所营的兔园,至唐代仍是著名的风景盛地,安史之乱以前,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在这里游览过。从李白“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杜甫“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的诗句看,足见此处的风物可依,景色召人。然而在时过境迁之后,岑参又来到了这个昔日繁华满眼,今却萧条破败的梁园,目睹心感这里的春天,一切都是令人失望和感叹的。
繁盛时期的梁园景物具有令人流连忘返的魅力。经过安史之乱,这里虽然还有时序上的春天,但是人事的萧条,却使春天失去了春意,通常情形下的“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 (文心雕龙·物色)在这里却发生了变移,因为除了春花之外,其余一切都没有一丝春天的气息,更主要的是处在春天时节中的感春人,心中已无春感。
先看与春天极不谐调的环境景致。往昔春天里,山房所在的园林,春事繁华,春声盈耳,眼前的所见所闻,却是日暮天昏,林鸦噪飞;近处昔日楼台馆阁皆成废墟,极目远望,只有疏疏落落的几户农舍人家残存在那里,好象在证明此地今日是何等萧条!人事如此,春意殆尽,但春天的自然规律却不因人事而改变其生发之荣,生长在残破颓圮的庭苑中的花树,余枝犹在,可它们不懂得人世的乱离伤痛,无感无情,所以它们不管当年的种花人和赏花人身去何方,魂归哪处,受春风吹动,红黄艳俏,璀璨秾丽,又开出了旧时的花朵。这庭树新花与群鸦暮飞、极目萧条的情景也是不谐调的,它不仅不能冲淡阴暗萧条的气氛,反而用对立色调的反衬,使主题色调更加突出。我们可以设想,当入目的昏暗、萧条的景象,沉重地压抑着人们心情的时候,却突然出现了一丝相反的气氛,但它却根本不能改变人们的心情,甚至细加辨识后,竟还感到有些奚落意味的时候,人们压抑着的心情,会格外觉得沉重,以致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岑参诗中的这种相反气氛的穿插,就能收到这种动情效果。我们如果当年身在其境,目睹其景,也会问那庭树春花:现实的人事如此惨凄,你启唇绽笑,毫无同情,真是罔知春来!诗人这样写,便把自己对乱世中人们流离失所不幸的同情,不著一字地渗透到含蓄而又生动的形象当中。
山房春事的最突出特点,是以“山房春事”立题,头两句又以非春天的气氛造成强烈反衬效果,最后又直写“春事”,好象是对于题目的正写,但表明的是“春事”有残缺,并又与人事不相谐,结果表明的是, “山房春事”本身就是可悲的,而与人事合而观之,就更可悲了。全诗正反交错,达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
【4437】汉语四千年(黄复雄、和晓宇编著,黎锦熙绘,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5 5万字,2019年8月第1版,98元)上下篇。上篇(4章):文字与语
-
把两件或几件本不相干的事情混为一谈,用以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文章的戏剧效果。误会属于巧合的一种,有较强的感染力,在小说或戏剧中运用广泛。误会的产生需要两组相互对立的事件之间发生联系,相互干涉,合理地运用
-
一个八九岁大的女孩子,拉着一个小火车头这是我给水牛起的名字,因为它的身体比一般黄牛要庞大,在田间并不显示得,等它走上了小路,对面遇见,就觉得它格外大,格外重,格外笨,真的像一个小火车头了。 水牛的鼻子
-
余生本羇孤,自少已非壮。今而老且病,何用苦惆怅。误蒙三圣知,贪得过其量。恩私未知报,心志已凋丧。轩裳德不称,徒自取讥谤。岂若常夫子,一瓢安陋巷。身虽草莽间,名在朝廷上。惟余服德义,久已慕恬旷。矧亦有吾
-
《过郑山人所居》和《送陈靖中舍归武陵》是唐代文学家刘长卿的两首诗作。两首诗都描写了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感受。在《过郑山人所居》中,刘长卿向离别的友人道别,表达了对友情的不舍之情。而在《送陈靖中舍归武陵》中,作者了解到朋友即将离开,通过长篇的诗句描绘了自己的无尽思念之情。两首诗共同展现了刘长卿对友谊和人生的真挚感慨和深情。
-
戴赫·劳伦斯 (主万 译) 一 那辆小火车头,第四号机车,拖着七辆装满货物的货车,从塞尔斯顿哐啷啷地摇摇晃晃驶来。它轰响着在转弯处出现,看来好象全速在驶行,可是呆在荆豆丛中被它惊走的那匹小马慢慢地跑了
-
腊月江上暖,南桥新柳枝。春风触处到,忆得故园时。终日不如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笑弱男儿。
-
春日,宜下楼,入乡野,观春色。 春雨,许是昨夜某个时刻,从遥远的地方一路翻山越岭。先是风声,继而雨至。从沉重的睡眠里缓缓而出
-
玉人紫绶相辉映,却要霜须一两茎。其奈无成空老去,每临明镜若为情。
-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