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赏析》
凡是写秋夜的诗,都是在月,在露,在星空上作文章,创造一个幽清寂静的世界。如唐顾非熊月夜登王屋仙台:“月临峰顶坛,气爽觉天宽。身去银河静,衣沾玉露寒。”就是如此。陈与义这首秋夜诗的前两句,也是把几般景色组合在一起,在内容上没有创新,在造句上很见工巧。如“白露洗空”著一“洗”字,把秋夜天空的爽朗形象地描绘出来,道前人所未道。同时,露在半夜后始降,降露的天必定是晴天,又与“三更”、“河汉明”的背景相吻合,足见诗人观察得很细致。
秋天是肃杀的季节,宋玉的九辩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后,列举了种种秋天带给人的悲伤。从此,悲秋成为文人诗文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而萧瑟秋声,就成为悲秋的媒介。陈与义这首诗,前两句虽然纯粹是写景,但首句说“中庭淡月照三更”,表明了他半夜三更还在庭院中徘徊不睡,预伏下诗人是因秋而有感,难以入寐,三、四句就理应写情,表示悲秋情怀。然而诗人又偏作拗折,不但不写悲秋,反说请凌厉的秋风不要把树叶都吹尽,使得耳中缺少了沙沙的秋声。这样写,表面上是说自己不会发愁,有意寻觅秋声,唯恐缺少了引起愁思的秋声,是豁达语,实际上是作者在故作旷放,藉以抒发牢愁。
中国古代诗歌,常常通过故意违反常情的豁达语来达到更深层次抒情的目的,如这首诗,明明是悲秋,阵阵凄凉秋声扰得他不能入睡,却正话反说,把不堪写成有趣,更突出了愁的深度。这样写法,常见不鲜,如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云:“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也是有意斡旋,寄托秋思。被称为薄命诗人的清人黄仲则,尤多此类语。如古诗有“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句,黄仲则偏说“愁多思买白杨栽”,又如重阳风雨,添人愁思,他偏说:“有花有酒翻寂寞,无风无雨倍凄凉”,都翻进一层,令人感慨。
-
《学海道茫未有涯,何来捷经指褒斜.》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学海道茫未有涯,何来捷经指褒斜。》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孔子孟子汲汲以教人者,在其不可得而知。而其可得而知者,不详论也。|什么意思|大意|注
《孔子孟子汲汲以教人者,在其不可得而知。而其可得而知者,不详论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彩服鲜华觐渚宫,鲈鱼新熟别江东。刘郎浦夜侵船月,宋玉亭春弄袖风。落落精神终有立,飘飘才思杳无穷。谁人世上为金口,借取明时一荐雄?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北苑中春岫幌开,里民清晓驾肩来。丰隆已助新芽出,更作欢声动地催。
-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
【注释】 选自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别材:亦作别才。指诗人要别有一种才能和素质,即形象思维的才能。 别趣:与“理”相对,指诗人和诗歌要有不同于理论概括的别种情趣,有生动的美感形象,而不仅仅是单
-
《汉魏六朝散文·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原文鉴赏
-
蔡肇《题李世南画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②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③ 【注释】 ①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今河北徐水)人。明经及第,官终大理寺丞。善画山水寒林。与蔡肇、苏轼、
-
半辈子平庸无奇,要说有什么惊人的事,就是小时候造过一次神,但也是玩泥巴玩出来的,上不得履历表的。 穷乡里的孩子没有什么好玩,玩泥巴。玩泥巴也有讲究,最讲究的是炼泥。炼泥要用黑土,不能用红土。把一堆黑土
-
这首词,就是作者尚友古人陶渊明,追求精神家园的一篇“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诗。从字面上看,是咏陶;而究其实质,却是自明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