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赏析》
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前句重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咏怀,突出“香”字。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
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暗淡”、“轻黄”
二词,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禾农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以下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妨,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这首词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而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
苏轼 《水经》云: 彭蠡之口 (1) ,有石钟山焉 (2)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3)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4) ,声如洪钟 (5)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 (6)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阆苑神仙平地见。碧海架蓬瀛。洞门相向,倚金铺微明。处处天花撩乱,飘散歌声。装真筵寿,赐与流霞满瑶觯红鸾翠节,紫凤银笙。玉女双来近彩云。随步朝夕拜三清。为传王母金箓,祝千岁长生。
-
江山虽有余,亭榭苦难稳。登临不得要,万象各偃蹇。惜哉垂云轩,此地得何晚。天功争向背,诗眼巧增损。路穷朱栏出,山破石壁狠。海门浸坤轴,湖尾抱云巘。葱葱城郭丽,淡淡烟村远。纷纷乌鹊去,一一渔樵返。雄观快新
-
对希腊首都雅典的倾心,或许是因为我对悲情和沧桑多了几分理解。就像看99岁的爷爷,他满脸的皱纹已经不是岁月,而是某种生命的伟大。从某种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
冰封已久的热情随一场情人雪下得有滋有味染白一季思绪演绎一场绽开的戏剧六角的美丽允许我做出桃之夭夭的想象然后给大地讲我与桃花的故事
-
长相思 康与之 南高峰, 北高峰, 一片湖光烟霭中。 春来愁杀侬。 郎意浓, 妾意浓, 油壁车轻郎马骢。 相逢九里松。 【简析】
-
亦莫恋此身,亦莫厌此身。此身何足恋,万劫烦恼根。此身何足厌,一聚虚空尘。无恋亦无厌,始是逍遥人。
-
《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作者: 曹增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