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赏析》
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大约写于作者贬谪时期。
全词情景交融,反映了词人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以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轶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象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今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
-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王昌龄【原文】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1]日未没,黯黯[2]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
-
题解 本篇选自《文
-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引发了很多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白居易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
-
《贺新郎·别友》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祝福。作者借助自然景物描绘了友谊之美,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通过词句简洁、意境优美的表达,毛泽东展示了诗人独特的才华和对友谊的真挚感情。这首诗词不仅反映了友情,也传递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触动。毛泽东以其独特的诗词表达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活灵活现的画面,引领我们深入思考友谊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出处】唐白居易《 花非花 》 【意思】 来的时候,有如一场春梦,不曾长久地停留下来; 离开以后,却像那早晨飘飞的云雾,不知如何寻找它的去处。这两句诗常用来形
-
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词之上片描写盛夏晨景,下片抒思乡之情。全词天然真美,不事雕饰,别具风韵。陈延焯《云韶集》称此词“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王国维《人间词话》赞其中景语“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这词以写雨后风荷
-
名言: 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句意: 善于进攻的人, 敌人不知道在什么地方防守; 善于防守的人, 敌人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进攻。 出处: 《孙子·虚实篇》
-
春怨王令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1032—1059),字钟美,后改字逢原,祖籍元城(今
-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出处】唐李白《 沙丘城下寄杜甫 》。 【意思】思君之情就象这滔滔的汶水,浩荡不息 地随君南行。诗人寄情于水,以川流不息的河水比喻悠悠不尽的相思 之情,造成了言有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