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除夜赏析》
甲午,为蒙古太宗六年,即金天兴三年(1234)。这年一月十日,原从归德逃往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苟延残喘的哀宗,在蒙古与南宋的夹击之下,走投无路,自缢身死。除夕之夜,被蒙古军拘管于山东聊城的元好问,独坐斗室之中,写下了他的亡国之痛。
“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起句中满含凄苦之味,感伤无尽,情绪低抑。次句用史记·韩长孺传故事:汉大臣韩安国被捕入狱,“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表明自己曾经对时局还抱着一丝幻想。“暗中”“坐守”,切合作者被拘管的处境。身不由己,无能为力,只有“望”而已。
“已恨太官余曲饼,争教汉水入胶船?”“太官”,掌管皇帝饮食的官。“曲饼”,酒糟压成的饼。晋书·愍(mǐn)帝纪:“京师饥甚,太仓有曲数十饼,曲允屑为粥以供帝。”“胶船”,传说周昭王南攻楚国,准备渡过汉水,当地人以胶粘船以进,至中流,胶溶船解,周昭王遂溺于水中而死。这联用两个典故,以晋愍帝和周昭王比喻哀宗。在两个典故之间,用虚词“已恨”“争教”,来巧妙地联系和递进,十分流利畅达,同时反复表明了自己对哀宗的一片赤心,一层深似一层,痛切之感,溢于言外。
“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两句回顾了金朝的全盛时期。侯外庐、冒怀辛两先生在元好问诗词集序中说:“他的甲午除夜诗中有‘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这句。据金史·刑志有大定重修制条十二卷,又有明昌律义,系采前代刑书宜于今者以补遗缺。于此可见当时推行法治,有一定的规模。当时史料记载:‘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号称小尧舜。’历史资料不可尽信,有夸张也有失实之处,然而从元好问诗词中,可以看出在金世宗、宣宗(大定、明昌)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两句中,元好问对过去的繁荣,表现了深深的怀念之情;对得之不易的全盛毁于一旦,字里行间又充满着无限的痛惜之心。故明代瞿佑在归田诗话中说,元遗山“‘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不忘前朝之盛,亦可念也。”
“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两句总结全诗,作了水到渠成的结束。“甲子”句,明确点题,并与首联相照应。“尽”,既是一年之尽,又是国家之尽,词意双关。“甲子两周”,指自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收国元年(1115)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恰好为一百二十年。在一年已尽之时,来怀念故国的灭亡,倍感神伤,作者将凄苦的老年之泪,洒向南天,来纪念金国的灭亡和哀宗的蒙难。“空将”二字,透露了作者眼见寒灰已不可复燃,内心充满的无限怅惘之情。随着衰泪的抛洒,在哀伤幽怨的情绪中,如闻呜咽之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故国之思。
-
【原文】 十里一置 ① 飞尘灰,五里一堠 ② 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 ③ ,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 ④ ,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支来交州 ⑤ ,天宝岁贡
-
步辇图 唐· (传) 阎立本作 绢本设色 纵三八.五厘米 横一二九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此卷一说为宋摹本。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并录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阎立本作为初唐大画家
-
别用悲伤的诗句对我低吟, “人生不过是梦幻一场!” 因为沉睡的灵魂等于死去, 万物并非它们表面的模样。 生命是真实的!生活是严肃的! 它的终点决不是坟场; “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这话并不是针
-
此词是送别之作。“御带”,又为“带御器械”,是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词的开头即问友人李珙何以辞官,可见这不是一般的聚散迎送,牵动肚肠的也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问何事”,语气也显得比较重。可是下文却没有回
-
古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孔子曰:“智者乐 ① 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二十三) 注释 ①乐:喜欢。 【译文】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流动、善变的水,仁德的人喜欢稳定、持重的山。” 感悟 智者以才智治世、以变应变,如
-
秋水澄清见发毛,锦鳞行处水纹遥岸边人影惊还去,时向绿荷深处跳。
-
我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齐白石的水墨虾画,那里面十来只虾,生动极了。一次,有个农妇来倒人尿肥,肩上挑着一担水桶,一进门来,看到那幅画,竟着了迷,担子没有卸肩,就站着欣赏,一面连声啧啧赞叹:真像呀,就和活的
-
烟攒锦帐凝还散,风卷罗帷掩更开。
-
宋·徐兢2二则·之一(宣和五年)六月四日乙酉,午后过菩萨苫3,丽人谓其上曾有显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