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湘人·厌莺声到枕赏析》
此为伤离怀人之作。词中以典雅华丽、蕴藉凝炼的语言和动荡开合、严密浑然的结构,先由景到情,复由情到景,一波三折,回旋往复,浑成深厚,有飞扬顿挫、一咏三叹之妙。李攀龙评比词曰:“词虽婉丽,意实展转不尽,诵之隐隐如奏清庙朱弦,一唱三叹。”上片起首三句,由室外而室内,由写景而入抒情,迷离惝恍,哀感顽艳。“厌”字下接以四字对句,写室外充满生机之盎然春意,极细腻,极柔媚。莺声恰恰而到枕,花香温而动帘,春光明媚,欣欣生意,本应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现冠不合常理之“厌”字,立刻化欢乐之景而为悲哀之情,变柔媚之辞而为沉痛之语。哀愁无端,一字传神,为全篇定调。故明代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曰:“‘厌’字嶙峋。”第三句具体描写“厌”字之神理。“魂”而曰“醉”,则借酒浇愁,已非一时:“梦”而曰“愁”,则梦魂萦绕,无非离绪。醉、愁交织,充斥胸臆,作者此时,欲不厌春景,又将何如!
接下来三句写室内景物,透露“醉魂愁梦”之由。“余薰”谓昔日欢会之余香,“剩眼”指腰中革带空出的孔眼。词人以一“惜”字写出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之悲哀,以一“惊”字写出朝思暮愁、形削骨立之憔悴。“几许”句为上片词意之枢细。“伤春”总上,“春晚”启下,刻意伤春而春色已晚,其中既有韶华易逝、春意阑珊之悲哀,亦暗含与恋人往日共度春光而今不可复得之痛苦,情感颇为复杂,语气极其沉重。
“泪竹”三句亦景亦情,情景交融,意谓一派浓暖的暮春天气里,湘妃斑竹,旧痕犹鲜,屈子佩兰,其香已老,所出徒为愁人提供触景伤情的材料而已。歇拍以“记”字领起,再由景到情,拍合旧事,振起上片。此二句紧承前之的层层铺垫和渲染,收束上片荡气回肠之愁情,于平实的叙述中寄寓沉重的哀伤。
过片抒情,前两句承上启下,直抒胸臆。鸾弦易断,好事难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上句借弦断喻自己与情人的分离,然而心中未始不残存着鸾胶再续的一线希望;下句化用钱起“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句意,言这一线希望顿时破灭。“须信”和“奈”两个虚词一承一转,把郁积心头的落寞和绝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认”字以下,直至“尽目临皋飞观”,都是望中所见。以眼前之景达“曲终人远”之情,情中置景,细腻熨贴。词人登“临皋飞观”而望远,则洲畔白苹萋萋,江边画舫停泊,即目皆为旧日景物,然而昔时双双携手水边弄波之旧处,却再也见不到心上人轻盈的体态。
结拍构思奇特,非同凡响。“不解”句,上应“鸾弦易断”、“曲终人远”,以加倍笔法,深化此时凄婉欲绝的心情。伊人一去,不仅相见无期,而且杳无间信,使人愁肠百结,肝胆俱裂。“幸有”一句,强颜自慰,愈见辛酸,些许温情与欣喜之中,带有无限的凄凉和感伤,使人从燕归人远,燕双人孤的意象中莸得深沉的感慨与回味。
蓼园词选评此词“意致浓腴,得骚、辨之遗。张文潜称其乐府妙绝一世,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断推此种。”此乃深透之语。
-
这片游戏场的四周都被圆形山丘所环抱,除非是无意间闯进来,否则人们从外面是看不见它的。再说在三月份,也不大会有什么游客迷路闯到这里来的。那些常常在土丘之间漫游和攀登悬崖峭壁的外地游客早在几个月之前就被深
-
尚书剑履出明光,居守旌旗赴洛阳。世上功名兼将相,人间声价是文章。衙门晓辟分天仗,宾幕初开辟省郎。从发坡头向东望,春风处处有甘棠。
-
【名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注释与译文]眼望着归去的鸿雁,手中拨弄着五弦琴。诗句表现了闲适洒脱的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三国·魏)嵇康《赠秀才入军》之十四
-
【3002】基础教育人才研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编,主编钟祖荣,党建读物出版社,26 4万字,2016年6月第1版,42元)△本书共14章,分三部分
-
弱羽巢林在一枝,幽人蜗舍两相宜。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
-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
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名言: 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句意: 所以仁人之所以长寿, 是因为他们外无贪欲而内心清净, 心境平定和顺而不失中正, 取天地间的美好
-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出处】唐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 》 【译注1】奉劝那些痴情而年幼无知的女孩子,要记住,千万慎重啊,切切不要将自己的洁白身子轻易地许给别人。这确是警语格言,对幼
-
撕巴撕巴喂小鸡“洋活(济南方言:臭美)洋活小(济南方言:小男孩),洋活洋活妮儿,撕巴撕巴喂小鸡。”五十多年前,我追着王春丽在官扎营
-
【4404】宋明理学十五讲(杨立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4万字,2015年10月第1版,40元)15讲:[1]韩愈与儒学复兴运动;[2]北宋士大夫精神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