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赏析》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二句,从“结庐”和“坟前”落笔,由生前写到身后,形象地总结了他的一生。林逋是个清苦的隐逸诗人。绿波荡漾的西子湖水,翠竹葱茏的湖心孤山,令这位“梅妻鹤子”的诗人留连徜徉。这面湖依山的庐舍,正是他朝夕相处之所。诗人在此,虽“家贫衣食不足”,却“性活淡好古,弗趋荣利”,杭州近在咫尺,居然“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均见宋史本传),足见其安贫乐道的志趣。首句侧重写的是“庐”,是述他生前,次句紧扣的则是“坟”,是述他身后。庐是于湖上青山相对,坟是修竹萧疏。前后相溶,然还有第二层的意思在里面,第一句乃是写生前之状,第二句则是想像之景了。虽是清苦冷落,但句子中表现出作者的一些自许和自得。林逋生前在庐侧造墓穴,自有长眠于湖光山色间之意。“亦萧疏”三字,示身后的萧条,正见隐士本色。
后村诗话说林逋一生苦吟,自摘十三联五言,唯五联存集中,梅尧臣序其诗集,更叹“所存百无一二焉,于戏惜哉!”林逋也曾说:“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但好事者往往窃记之,所以遗稿尚有数百篇。“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二句,是作者以遗稿中并无封禅书一类阿谀谄媚文字自慰,以示高洁。据汉书·司马相如传,司马相如死后,汉武帝曾从他家中取到一卷谈封禅之书。所言不外歌颂汉皇功德,建议举行“封泰山,禅梁父”的大典。林逋借古喻今,表明决不屑于像司马相如那样希宠求荣。“犹喜”,“曾无”俱为庆幸之语,感情色彩很是浓烈。这二句是林逋名句,颇为后人传诵,之所以如此,并非在于它是奇语、丽句,而是因为它表现出诗人的高尚志节。宋真宗时,大臣王钦若等伪造符瑞,怂恿真宗东封泰山,借以邀宠。林逋这两句诗是针对此事而发,立意高绝。秦观曾称赞说:“识趣过人如此,其风姿安得不高妙也!”后代文人在用司马相如草封禅书之事时,有正用反用之别,王禹偁谪守黄冈谢表中“茂陵封禅之书,惟期死报”之语,是正用,林逋这里是反用。对此,严有翼认为林逋要高出王禹偁一筹。以后胡仔虽颇不以为然,但林逋此二句流传之广,决非王禹偁句之可比却是事实。林逋生当北宋盛世,诗文颇有名,却淡于荣利,终生布衣,诗中所表白的,并非虚语,所透出的是一股高逸淡远之气。
-
【名句】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溶溶: 月光荡漾。句意: 春天的夜晚,月光荡漾,花阴寂静。这是张生走近莺莺居处时吟的诗句,表现了张生追求爱情而未实现时的寂寞情怀。 金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 上卷:
-
世路今太行,回车竟何托。万族皆凋枯,遂无少可乐。旷野多白骨,幽魂共销铄。荣贵当及时,春华宜照灼。人非昆山玉,安得长璀错。身没期不朽,荣名在麟阁。
-
《淮南子》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 全文、注释、鉴赏
〔诠言训〕 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性之本,在于去载 ① ;去载则虚,虚则平。平者,道之素也;虚
-
兰花帖从青花瓷流水一般柔滑的身体上不动声色地拓下的兰从楚辞泛滥成灾的香草里喷涌出的抚摸过屈原呼吸的兰从一座古老县城的前世今生里孕育
-
无尘从不扫,有鸟莫令弹。若要添风月,应除数百竿。
-
吟哦傲兀,仰晤岩月。遇巘迎崖,银動衲觥T从銍{喁,岸雁臲卼。卧玩我语,聱牙岌嶪。
-
阿尔巴尼亚诗歌 阿尔巴尼亚是欧洲人口最少的国
-
【原题】:里有蒋生者颇志于学迫于贫困吾叔德先见而怜之赡其有无使从胡经仲学作诗勉之
-
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日高人吏去,闲坐在茅茨。葛衣御时暑,蔬饭疗朝饥。持此聊自足,心力少营为。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回谢争名客,甘从君所嗤。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六句拟人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含有夸张、拟人、比喻的诗句,每类6句以上,关于拟人的古诗,含有夸张、拟人、比喻的诗句,每类6句以上。夸张: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2、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3、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