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愁脉脉赏析》
这首词是登高怀人之作。词中句句有韵,而且韵脚金用入声字,读来有一句一哽咽之感。
起头“愁脉脉”三个字直抒胸臆,写自己心中积郁着脉脉的愁绪。其下全为景物描写,但因有“愁脉脉”三字贯头,故此下所有的景语亦为情语。“目断江南江北”紧接“愁脉脉”而起,写自己登高望远,但无法望尽江南江北,胸中的愁绪反而越来越浓了。
“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写“目断”的原因。这里,词人不写山峥高大,偏用“山几尺”的夸张手法来写山之小,强调的是重重“烟树”隔断了“芳信”。从而人立“小楼”之上的凄迷无助情绪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下片首句“细草孤云斜日”,一句三折,两字一意,用最经济的语言描绘出一片凄楚迷离的景象。“细草”绵绵无际更添辽远凄迷之感。写“云”曰“孤”,见出离人的影子,“孤云”实际是离人心酸处境的象征意象。“斜日”状写太阳即将落山,这一时刻往往是鸟兽归巢而离人伤怀的时候。“一向弄晴天色”,上一句凄迷的背景上,即使天气片刻转晴,也不能使人脱离忧郁。“落花”本是伤情物,更何况是阴雨浮浮,东风无力,落花连飞舞一下也是不可能的,其中传达的悲伤之情当较平时更甚了。
这首词格韵清高,轻淡绵密,含蓄幽邃。同时由于受作者身世的影响,这首词登高怀人之外似另有寄托,如“目断江南江北”似寓托山河破碎而“东风无气力”又似乎寓有无力恢复失地之意。总之,这首词凄迷的闺情背后寄托着深深的家国之恨。
-
泉水 作者: 张若晞 【本书体例】
-
忆抛印绶辞吴郡,衰病当时已有余。今日贺君兼自喜,八回看换旧铜鱼。[予自罢苏州及兹,换八刺史也。]馆娃宫深春日长,乌鹊桥高秋夜凉。[馆娃宫,今灵岩寺也。乌鹊桥在苏州南门。]风月不知人世变,奉君直似奉吴王
-
采莲令柳永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凭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
-
[注释](1)也教:也得。插柳:古时寒食节有在门上插柳的习俗。纪:通“记”(2)粤人国:指广东、广西等地。(3)冢[音“肿”]:坟墓。庞老:即庞德公,东汉襄阳人。清明时,他携全家老小上山扫墓。这里指村民们举家上坟。(4)汉寝唐陵:汉唐时代帝
-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卿卿骋少年,昨日殷桥见。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作品赏析拟古调。送别辞也。注:1:休洗红:古诗:休洗红,洗多红色淡。2:卿卿骋少年,昨日殷桥见:卿卿,见前注。骋,矜也。殷桥,桥因
-
苏幕遮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
-
利登《田家即事》 小雨初晴岁事新,一犁江上趁初春。 ① 豆畦种罢无人守,缚得黄茅更似人。 【注释】 ①岁事:农事。一犁:谓春雨可人,正好下了一犁(约半尺)深。 【译文】 初春的小雨多么可人,刚好下透了
-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子善变化,化作梅花妆。赠我累累
-
送君何处展离筵,大梵王宫大雪天。庾岭梅花落歌管,谢家柳絮扑金田。乱从纨袖交加舞,醉入篮舆取次眠。却笑召邹兼访戴,只持空酒驾空船。
-
【原题】:题马致远清溪晓渡图(致远,广西宪掾。子琬,从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