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舟赏析》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
【题解1】 这首七绝历来为世人称道,在于构思与对仗之精巧。描写春日景物风光,色彩清丽,幽美如画,于恬静中有动态,于适意中而面千秋、见万里。《杜臆》曰:草堂多竹树,境亦超旷,故鸟鸣鹭飞、与物俱适;面对西
-
力以师道自任,严立教条,痛革旧习,日励诸生进学成德。|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力以师道自任,严立教条,痛革旧习,日励诸生进学成德。》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作者: 李芳明 【本书体例】
-
宋·苏轼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2,载者竹筏,爨者竹薪3,衣者竹皮,书
-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行到曲江头,反照草树明。南山好颜色,病客有心情。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时景不重来,赏心难再并。坐愁红尘里,夕鼓咚咚声。归来经一
-
虽与孩稚语,必尽诚信,端人正士,一见则契悦。|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虽与孩稚语,必尽诚信,端人正士,一见则契悦。》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相思 王维 红豆①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②, 此物最相思。 【注解】 ①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
-
“高楼喜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高楼喜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 主人公久居高楼,不知时序的变迁,偶见窗前一朵鲜花吐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政府自身建设古诗词,内容包括用古诗词代表国家政府的,古诗词问题“新农村建设”是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请写出古诗词中能,关于新城市建设的诗词。《沁园2113春 南京颂》风雨钟山,虎踞龙5261盘,气象万千。谒中山陵4102寝,径登霄1653汉;莫愁玄武,览胜划船。沐浴温泉,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