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寺南望赏析》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
1月19日 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2旅进行郯城战役 : 为制止日伪军“蚕食”,配合冀鲁边和清河区反“扫荡”,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2旅于1943年1月进行了郯城战役。战役前,教导第2旅以一部兵力配合数
-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郊野与一位女子相遇,抒发他一见钟情的情感。 第一章“野有蔓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大全,内容包括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初中课外古诗,求初中语文课内外所有古诗文。【观沧海】(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乐往必悲生,泰来犹否极。谁言此数然?吾道何终塞。尝求詹尹卜,拂龟竟默默。亦曾仰问天,天但苍苍色。自兹唯委命,名利心双息。近日转安闲,乡园亦休忆。回看世间苦,苦在求不得。我今无所求,庶离忧悲域。
-
【注释】:曳落河虽多,如我刘秩何,幕中击剑笑且歌。回纥意已轻唐家,朔风卷火随尘沙(叶),牛车载甲空倒戈。义军四万同日死,野老痛哭陈涛斜。陈涛斜,为谁哭,明日上书甘放逐,?
-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 (1) 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 (2) 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 (3) 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
-
光缆传递过来的止痛药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和闺蜜冬雨还都是青春懵懂的时候,就曾牵着手去看过牙医。年轻时候对疼痛特别敏感,如同奔赴在死亡
-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700—761),字摩诘,佛经称毗耶离城有居士名维摩诘,深通大乘佛
-
丑奴儿①?书博山②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③;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④。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⑤;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①:丑奴
-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清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原诗今译】 金炉里插香燃尽更深夜阑, 晚风料峭带来了阵阵春寒。 撩逗的春色令人欲睡不能, 月光移动,花影印上栏杆。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