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船·满眼东风飞絮赏析》
上片首先展现的是一派晚春景象,“满眼东风飞絮”六字,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烦乱,这就把惜别的主基调定了下来。随后直言在日暮的短亭中,友人的离去已近在眼前。“短亭春暮”一语而三义。既点明离别,又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然后宕开一笔,写更为广阔的暮春景色;远远看去,落英片片,被无情的流水卷到远方,青草连云,一片凄迷之象。再遥望南浦,更加令人肠断。整个上片,柳絮、落花、芳草、流水、短亭、南浦等意象都充满了伤别伤怀的意味,离愁浓厚。
下片写告别的场景,就在渡口前,主人公为友人设下宴席,请来歌伎,可惜此时情绪烦乱,歌还没唱完,友人便频频道别,走向绿杨深处的舟船。天上下起了小雨,更增重了主人公内心的阴郁:若在寻常时日,细雨黄莺,或许是最美的景致,可今天不是,因为与友人分别的惆怅,已使主人公没有了丝毫的闲情逸致。结二句以递进手法加倍写离情。而“乱莺疏雨”与开篇“东风飞絮”相圆合,始终是恼人的景色,烦乱的心绪。
以景托情,是该词最明显的特点。词中描绘的景色,如果不是在送别的背景下,或许很令人赏心悦目,一旦加入了离情别绪,这些景致便都变得兴味索然,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比如连云的碧草,青绿的杨柳,还有疏雨中鸣啭的莺声等。然而与满眼飞絮、落花流水的场景结合起来,让人感受到的,便都是离别时的愁肠了。全词刻画细致入微,情景交融,亦为送别佳作。
-
与儿期早行喻 【原文】 昔有一人,夜语儿言:“明当共汝至彼聚落,有所取索。”儿闻语已,至明清旦,竟不问父,独往诣彼。既至彼已,
-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 ①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②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③ 。亭长告余曰: “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伤心哉,秦欤?
-
诗经·召南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倾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是一首古老的民间情歌,大约产生于春秋时代今湖北境内。全诗歌咏了
-
作者: 董笔正 【本书体例】
-
子产相郑伯如晋,晋侯以我丧故 ① ,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 士文伯让之 ② ,曰: “敝邑以政刑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 ③ ,厚其
-
【原题】:赵默卿用拙者所和乐天七旬诗赋二篇见寄因状山中之景复成一首以报之
-
四十六还居不追直四十六还居不追直 赵清献公家三衢,所居甚隘,弟侄欲悦公意者,厚以直易邻翁之居,以广公第。公闻不乐,曰:“吾与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出处】唐李商隐《 蝉 》。 【意思】蝉儿呵,你最能引我共鸣,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全诗】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
【朱注】此诗或刻杜诵,载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今载子美集中。《文苑辩证》两存其说。【鹤注】公有《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诗,称其为诗流,与此合意,岂其未到官而死耶,当是至德二载作。今按:此诗不及乱离中语,恐非长孙九侍御也。周置御史,掌邦
-
【原题】:有荐胡仁叔历阳令者仁叔以诗送知已暇日杨德润录以示予因次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