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思赏析》
风俗画画家画不出时间的延续,须选“包孕最丰富的片刻”画之,使人从一点窥见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法门,对短小的文学样式似乎也合宜,比如某些短篇小说高手常用“不了了之”的办法,不到情事收场先行结束故事,任人寻味。而唐人五绝名篇也常有这种手法的运用,张仲素春闺思就是好例。
这诗的诗境很像画,甚而有几分像雕塑。“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组成一幅村女采桑图:“蚕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采桑度),真可谓“无字处皆具义”(王夫之)。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至于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一笔,是从上古诗歌中借鉴而来。杨慎早有见得,道是:“从卷耳首章翻出。”诗经·周南·卷耳是写女子怀念征夫之诗,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斜口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得,老采不满,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之故,其情景确与此诗有神似处。但就诗的整体说,彼此又很不同。卷耳接着就写了女子白日做梦,幻想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及饮酒自宽种种情景,把怀思写得非常具体。而此诗说到“梦渔阳”,似乎开了个头,接下去该写梦见什么,梦见怎样,但作者就此带住,不了了之。提笼少妇昨夜之梦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给读者从人物的具体处境回味和推断,语约而意远。这就以最简的办法,获得很大的效果。因此,春闺思不是卷耳的摹拟,它已从古诗人手心“翻出”了。
-
作者: 樊洛平
-
与诸子登岘首孟浩然①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②。水落鱼梁浅③,天寒梦泽深④。羊公碑尚在⑤,读罢泪沾襟。【注释
-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是一首山水诗,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全诗描绘了飞来峰的壮美景色,将读者带入了山峰的神奇世界。翻译赏析中,需要保持原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选取准确的词语和翻译技巧,将作者的诗意传达给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研究原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诗作。
-
【注释】 选自《论语·雍也》二十三章。 知者:即智者,聪明的人。知,通“智”。 乐(yào):喜欢,爱好。意为沉浸于山水之中而与之俱化。 知者乐(lè):乐,优游快乐的意思。 【赏析】 孔子推崇崇高的
-
刘孝仪这首诗,走的正是王粲的路子,借汉代征讨匈奴的伟绩,表现了“所从神且武”的从军之乐。
-
【名句】治疾及其未笃 ① ,除患 ② 贵其未深。 【注释】①笃:病重。②患:祸患。 【释义】治病要在病情还不重时及早治疗,消除祸患要在其还不深时赶快动手。 【点评】这是古人处事的一条重要经验。 参考文
-
(节自 《文帝本纪》) 上曰 ① : “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 ② ,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 ③ ,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
-
与妻书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
-
银章暂假为专城,贺客来多懒起迎。似挂绯衫衣架上,朽株枯竹有何荣?
-
大旱的消失 ◆ 怀 特 三个月来几乎并没有落一滴雨。大概总是西北风,从那边来,向东边吹去。偶有微风来自西南,云气也浮起来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