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辛亥残秋偶作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辛亥残秋偶作赏析》

【理解】:  查鲁迅日记,此诗在1935年12月5日写在条幅上赠给许寿裳。看条幅手迹,诗末有“亥年残秋偶作录应季巿吾兄教正”字样。亥年,即乙亥年,是公元1935年;残秋,当在十月间。集外集拾遗中也就以“亥年残秋偶作”做了题目。  1935年10月间,国内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一百万军队、二百架飞机,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军事“围剿”。由于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的指挥错误,工农红军在反“围剿”战中不断失利。1934年10月,党中央决定西撤,开始长征。经过二万五千里的行程,走过十一个省,经历无数激烈的战斗,克服了过雪山、草地等等艰险困苦,在毛泽东领导下,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的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的保安县,与陕北红军会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但从本诗的内容来看,鲁迅当时可能还没有得到红军长征胜利的消息。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也正在步步紧迫。1933年日军攻入山海关后,华北各省实际上已在日军监视之下。1935年5月,以天津两个亲日报社社长被暗杀等事为借口,从东北调大军开入关内,制造“华北事件”。国民党反动派屈膝求和,签订了“何梅协定”,答应在河北撤销国民党、政府和军事机构,实际上是让河北省在日本控制之下。与“华北事件”同时,又以类似借口,制造“张北事件”,签订“秦土协定”,察哈尔省就为日本所控制。到了9、10月间,日本侵略者正在积极策划“华北五省独立”,实行“华北自治”。同时,国民党政府为奉行所签订的协定,在9、10月间,把几十万驻军和全部党政机关人员从河北、察哈尔撤走,纷纷南逃。国民党政府向侵略者“割让华北五省”的传言正在逐步成为事实。  本诗的内容和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形势是紧密相关的。  首联:秋肃,秋天肃杀的气象。艺文类聚引尸子曰:“西方为秋。秋,肃也。”宋代张抡醉落魄·咏秋词:“秋高气肃,西风又拂盈盈菊。”本诗前句大意是:曾为我国遍地是肃杀之气而惊叹。春温,春天的温暖,常喻为人间的温暖,如宋代苏轼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诗:“时于冰雪中,笑语作春温。”清代孙枝蔚薤露行:“春温变秋肃,朝阳成夕曛。”敢,在这里是岂敢、哪里敢的意思。在一派秋肃之下,还哪里敢将春温上诸笔端呢?也就是说,天下是一片肃杀、凄凉,诗人内心有满腔的春温也无法倾诉啊!可见,本诗所写的都是“秋肃临天下”的景象。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说:“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勾萌绝朕,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姑谓之萧条而至。”鲁迅把读到古国文明灿烂时期历史的感觉称为春温,而读古国的衰落称为秋肃。这对本诗中,以“秋肃”和“春温”作比,当可有更深的理解。  颔联:尘海,即茫茫尘世。清代张问陶庚申岁暮书怀诗:“尘海只愁多聚散,劳生何暇计穷通。”清代曹寅引镜谢客诗:“烟波情亦淡,尘海路常纡。”沉百感,沉没在感慨万端之中。上句的大意是:茫茫世事真令人百感交集。金风,即秋风。晋代张协杂诗:“金风扇素节,丹霞启阴期。”李善注:“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萧瑟,战国楚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朱熹集注:“萧瑟,寒凉之意。”走千官,指国民党政府的华北官员们纷纷南逃。下句的大意是:在萧瑟的秋风中,大批官员纷纷奔逃而去。  这第二联的上下句是倒装的。它的完整的意思是:在萧瑟的秋风中,华北大好江山实际上已拱手让给了侵略者,大批官员纷纷南逃;这样的茫茫世事,怎不叫人感慨万千呢。这一联是从上层社会的活动看“秋肃临天下”的景象。  颈联: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这是写下层社会,即劳动人民在“秋肃”之中的景况。在国民党统治下,由于连年内战,兵荒马乱,苛重盘剥,农村破产,水旱灾害连年不绝,人们离乡背井,流离失所,以至家破人亡。在我要骗人中,鲁迅写下了: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看见过所记的孩子的死尸的数目之多”;在大水后,“连被水灾所害的难民成群的跑到安全之处来,说是有害治安,就用机关枪去扫射的话也都听到过。恐怕早已统统死掉了罢。”老归,旧时指年老致仕归休。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翦谢病老归。”汉代班固白虎通·谥:“卿大夫老归死者,有遂何。”本诗是指离乡背井、逃亡在外的人,老而归来。大泽,大江大湖。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本诗是指水乡野村。菰蒲,菰(音“孤”)的茎、实可食用,蒲可编席,常用以泛指食宿的基本生活条件。梦,荀子·解蔽:“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杨倞注:“梦,想象也。”墨子·经上:“梦,卧而以为然也。”孙治让注:“卧而梦,似知也而不可为知。”梦常被喻为幻想、空想、理想。梦坠空云,指理想破灭。齿和发,常反映人的思想感情,如令人齿冷、怒发冲冠。齿发寒,因理想破灭而令人悲凉。这联的大意是:流离失所的人老而回到荒凉的家乡,连最基本的食宿都很困难,一点最小的期盼也落空,使人深深感到悲凉。  尾联:竦,企立,伸长脖子、提起脚跟站着。汉书·韩信传:“士卒皆山杂人,竦而望归。”颜师古注:“竦,谓引领举足也。”荒鸡,古人说,中夜荒鸡的啼叫,能鼓舞人们的斗志。关于它的典故,已在秋夜有感的解读中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阒寂,寂静。唐代韩偓曲江夜思诗:“林塘阒静偏宜夜,烟火稀疏便似村。”星斗,一般指天上星星,也有特指北斗者,如唐代高蟾秋思诗:“不堪星斗柄,犹把岁寒量。”本诗也是指北斗。阑干,横斜貌。金代史肃宿睦村诗:“阑干河汉已西倾,独坐披衣过五更。”星斗正阑干,意即北斗星已经横斜,天也就快亮了。这联上句的意思是:企立着期盼荒鸡的鸣叫,可是偏偏寂静无声。这是写“秋肃临天下”的空前的严重。当时工农红军离开了革命根据地,在艰难困苦的长征途上,中国革命正在受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关头。但革命真的“阒寂”了吗?也不是。鲁迅认为这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所以有了本联的下句:看,北斗星已经横斜,天也就快亮了。  这是一首忧国忧民的述怀诗。它写在革命最困难的时刻,因而悲壮沉郁。许寿裳说:“此诗哀民生之憔悴,状心事之浩茫,感慨百端,俯视一切,栖身无地,苦斗益坚,于悲凉孤寂中,寓熹微之希望焉。”①这理解是对的。但“栖身无地”,当指广大人民,否则也无从“哀民生之憔悴”了。过去有些人把这首诗,理解为“鲁迅感叹自己老后无处归宿”,这是不确当的。鲁迅写过“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诗句,对革命充满信心,不大可能产生“老无所归”的绝望的思想,更不会把自己的战斗生活说成“梦坠空云”。还有人说:鲁迅原来想终老革命根据地的,现在革命根据地失去了,因而他感到“老无所归”了。这也是缺乏根据的。鲁迅十分关怀革命根据地的情况,每当根据地有人来,鲁迅总要他谈谈那里的情形,和陈赓将军会见,就是其中的一次。这是因为,鲁迅始终把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看作中国革命的核心,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至于他个人,他多次表示过,他要坚守在文化战线上战斗的阵地,他不打算离开当时斗争激烈的上海。就是后来身患重病,许多人劝他到别地去疗养,他也不同意。总之,把这首诗理解为鲁迅个人感到“老无所归”,缺乏事实根据,而且把它的内涵大大地缩小了。  (摘自鲁迅旧诗探解,倪墨炎著)
猜你喜欢
  • 韩愈《和仆射相公朝回见寄》全诗赏析

    尽瘁年将久,公今始暂闲。事随忧共减,诗与酒俱还。放意机衡外,收身矢石间。秋台风日迥,正好看前山。

  • 谶 陆蠡

    曾有人惦记着远方的行客,痴情地凝望着天际的云霞。看它幻作为舟,为车,为骑,为舆,为桥梁,为栈道,为平原,为崇岭,为江河,为大海,为渡头,为关隘,为桃柳夹岸的御河,为辙迹纵横的古道,私心嘱咐着何处可以投

  • 《菩萨蛮·春闺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人在愁绪中,雨是借以诉请的最佳友伴。首句“困花压蕊丝丝雨”,真切地写出春雨的绵长轻润。但这丝雨“困”花“压”蕊,原来也像是了解了闺中女子的愁肠,一任默默地飘洒相伴。“斗帐抱春寒”,夜深了人在红罗绣帐里却不能成寐,便更觉得

  • 储光羲《洛阳道》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洛阳道储光羲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储光羲(约707—762),祖籍兖州(今属山东),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延

  • 白居易《寄李蕲州》全诗赏析

    下车书奏龚黄课,动笔诗传鲍谢风。江郡讴谣夸杜母,洛城欢会忆车公。笛愁春尽梅花里,簟冷秋生薤叶中。[蕲州出好笛并薤叶簦]不道蕲州歌酒少,使君难称与谁同?

  • 苏轼《和苏州太守王规甫侍太夫人观灯之什余时以刘》全诗鉴赏

    不觉朱幡辗后尘,争看绣幰锦缠轮。洛滨侍従三人贵,京兆平反一笑春。但逐东山携妓女,那知后阁走穷宾。滞留不见荣华事,空作赓诗第七人。翻翻缇骑走香尘,激激飞涛射火轮。美酒留连三夜月,丰年倾倒五州春。(时浙西

  • 《庄子·天道》解说和语译

    (解题) 本篇以篇首的“天道”二字为标题,但内容却不是讲天道,而是以天道为引,讲说治道。篇的内容驳杂,诸多黄老之言。 主旨在于探究治道,以为天地万物,各遂其性,无须烦扰。道在无为。 原 文 天道运而无

  • 《赠黄鲁直赏析》

    黄庭坚于途中过访徐积,畅叙之后又匆匆分别,诗即写在黄庭坚别去之后,从未见故人写到既见故人,再写到分手后的思念之意。前二句的意境与《诗经·草虫》中“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的描写相类似。通过未见时与已见后的对照,

  • 卢仁强《稻草垛》

    稻草垛 稻草是乡村的岁月,生在泥土里,春天发芽,夏天成长,秋天挂满谷穗,冬天怀揣几粒秕谷,彼此依偎成一个个稻草垛,散落在村庄的旮旯

  •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题破山寺[1]后禅院常建【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2]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3]花木深。山光悦[4]鸟性,潭影空人心[5]。万籁[6]此俱寂,但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