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代兵法之《草庐经略》原文和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代兵法之《草庐经略》原文和鉴赏

[原文](节选)

卷 二

料 敌


夫敌情叵测,常胜之家必先悉敌之情也。其功其情,其强其弱,其治其乱,其严其懈,虚虚实实,进进退退,交态万状,烛照数计,或谋虑潜藏而直钩其稳状,或事机未发而预揣其必然。盖两军对垒,胜负攸悬,一或不审,所失匪细。必观其将而察其才,因其形而用其权;凡军心之趋向,理势之安危,战守之机宜,事局之究竟,算无遗漏,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

卷三

屯 田


用兵之久者,当以转运为权宜,以屯田为长策。庶几可以息百姓之肩,军无枵腹之忧也。
屯田之政,可以纾民力、足民食,边方之计,莫善于此。

谨粮道


夫粮饷之道,系吾军咽喉,存亡通塞,成败攸关。长虑却顾,岂容怠缓?我入敌境,敌若善兵,或以游兵往来,抄掠吾食;或以偏师塞险,截我后途; 或以奇兵,出我不意,焚吾积聚。有一于此,为敌所制。故凡粮食转运之径,庾廪充溢之所,远其斥堠,守以精兵。敌若潜来,自应无患; 且寇虽善袭,必不漫尝。防守既严,阴图自寝。“上兵伐谋”,是之谓也。

因粮于敌


兵法有之:“得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得敌一石,当吾二十石。”夫敌一何以当吾二十也?盖飞挽远饷,糜费居多,未若因粮于敌,悉为实用,况深入重地,馈运不通! 恃敌烧野,为我悬饵: 分众掠地,取其秋谷,破地降邑,取其仓粮;或德盛而恩深,民咸馈献;或以权而济事,抄获为资。三军足食,谨养勿劳,伺隙出奇,乘机疾战,谋施不测,志在必败,无务淹久。此智将也。

卷四

迅 速


兵者,机以行之者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批亢捣虚,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者,非迅速不可也。……夫要料敌欲审,见机欲决,原非履险蹈危幸功于万一者也。倘虚实有未知,地利有未熟,敌情有未谙,我势有未审,徒募迅雷不及掩耳之名,而以我之轻易,当敌之有备,用率孤军深入重地,欲进不能,欲退不敢,政城不得,掳掠无获,粮道既绝,救援不通,虽韩、白不能善其后,亦有先缓而后速者,缓者令其驰备,速者乘彼不虞,彼既弛备不虞我之至,则往无不克,发无不中也。

卷 五

用 寡


用寡者宜险隘,宜昏夜,宜短兵,宜致死,宜进退迅速,宜烦数变化。……险隘则敌众有所不施,夜战则敌不测我之多寡,短兵则深入敌阵而薄敌,致死则敌百不当我之一,疾速则敌欲捍御而不及,交化则敌不知我之方向。

卷 六

客 兵


足我粮饷,张我声势。巧于误敌,俾敌不知所备,速于攻取,俾我锋不留行。电扫星飞,深戒淹缓。恐久则我粮尽而锐挫,敌谋足而守坚。非第无功,且不能善其归路矣。

卷八

乘 胜


兵何以宜乘胜也?胜则敌之心胆已摧,我之锐气益壮。以方胜之气,当已疲之敌,所谓势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也。

卷九

间 道


夫必由之途,敌以严御,吾之大军,自不得进,而可遂退乎?须厚结土人。访其间道,令之导引,潜兵入之。虽山林险塞,跋涉为难,而心腹既入,藩篱自溃。……第冒险深入,与大将既远,非可恃后援也。非死战不胜,非迅速不得,非必得不可。得城得险,在我有凭;敌人闻之,心胆皆碎;腹背击之,势不可支。

[鉴赏]
草庐经略,明代兵书。旧题黄之瑞撰(蓉城仙馆丛书·明代秘籍三种,清康熙二十二年抄本),一说黄启瑞撰(清道光乌程汪氏传录曾勉士家藏抄)。之后的版本,则署无氏或缺名。目前掌握的资料查证,笔者认为“黄之瑞撰”是可信的。全书12卷(版本不同,卷数亦不尽同),每卷又分若干子目,清道光本尚有跋语。
一、草庐经略将“料敌”置于常胜之道的显要位置,这是对前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料敌明”军事思想的继承和阐发。凡战,莫不以取胜为目的,而“两军对垒,胜负悠悬,一或不审,所失匪细”。敌之强弱、虚实、动静、进退、治乱、严懈虽变幻叵测,但作为指挥员,都要弄得清楚明白,不仅把敌人隐密的作战企图从中揭示出来,而且要对未发事机能够预测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料敌的方法,就是慎密地观察敌将才能的优劣,了解敌军人心士气的高下,战场态势的安危,进退攻守的机宜,并以此为依据采取相应的战略战术,便可稳操胜券。
二、阐发“以粮为重”的军事思想,构成草庐经略的一大特色。全书共12卷,撰者以8个卷次的大量篇幅,涉及到“粮”或专论“粮”事。第三卷,从“粮饷”、“屯田”到“谨粮道”、“因粮于敌”,第四卷“迅速”、第六卷“立营”、第七卷“袭人”、第九卷“击强”、第十卷“饥敌”、第十一卷“山战”、第十二卷“备边”,都把军粮的足乏与战争的胜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自“三军之事,莫重于食矣”、“器粮足、庶有所恃”谈起,主张一定要“足我粮饷”,让士兵饱食无忧,始终保持抗击敌军、抵御外侮的高昂士气作为取胜之道,而粮尽必锐挫,粮竭势孤,敌必乘之。因此,粮饷之道,系军中咽喉,成败攸关。进而提出:一方面,己军长期守备时,必须屯田,以屯田为长策,“庶几可以息百姓之肩,军无枵腹之忧”、“边方之计,莫善于此”;在实施进攻时,小心保护粮道;山地作战时,必“利粮运,通水草”;立营之时,要“处高阳,便粮道”;深入敌境时,必须从敌区获取粮秣等等。另一方面,敌军粮食充足时,要采取劫夺它的粮运物资,切断它的粮食运输线,烧毁它的粮仓,毁坏它的庄稼,使之“粮道既绝,救援不通”,然后乘机击敌制胜。这种详细全面论述粮草为重的主张,在其它兵书中是不多见的。
猜你喜欢
  • 杜甫《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全诗赏析

    野外堂依竹,篱边水向城。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药许邻人劚,书从稚子擎。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 作品赏析鹤曰,当是永泰元年春自幕府归浣花溪作。公诗题凡记日者皆涉节候,此指立春日也,故云腊味、春声

  • 岑参《送杨录事充潼关判官(得江字。一作充使)》全诗赏析

    夫子方寸里,秋天澄霁江。关西望第一,郡内政无双。狭室下珠箔,连宵倾玉缸。平明犹未醉,斜月隐书窗。

  • 白居易《重题》全诗赏析

    泉石尚依依,林疏僧亦希何年辞水阁,今夜宿云扉。谩献长杨赋,虚抛薜荔衣。不能成一事,赢得白头归。 作品赏析重题:一作重题别遗爱草堂。

  • 卞之琳:楼下的风景

    卞之琳:楼下的风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断章》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是中国现代派新诗最主要的代表。如

  • 《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南宋袁枢(1131~1205)撰。宋朝之前,中国史书不外两种,即编年、纪传二体。前者以年为纪,后者以人为主。虽各有所长,但都不善记事,“或一事而隔阅数卷”;

  • 《水边偶题·[唐]罗隐》原文与赏析

    [唐]罗隐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穷似丘轲休

  • 张九龄《奉和圣制登封礼毕洛城酺宴》全诗赏析

    大君毕能事,端扆乐成功。运与千龄合,欢将万国同。汉酺歌圣酒,韶乐舞薰风。河洛荣光遍,云烟喜气通。春华顿觉早,天泽倍知崇。草木毕沾被,犹言不在躬。

  • 王维《渭川田家》全诗赏析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希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作品赏析【注解】:1、雉:野鸡。2、式微:《诗经·邶风·式微》中有“式微式微,

  • 杜甫《哭李常侍峄二首》全诗赏析

    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短日行梅岭,寒山落桂林。长安若个畔,犹想映貂金。青琐陪双入,铜梁阻一辞。风尘逢我地,江汉哭君时。次第寻书札,呼儿检赠诗。发挥王子表,不愧史臣词。

  •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名言: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注释: 欲思: 想要, 同义复词。 句意: 想要得到利益, 必须考虑到危害的因素; 想要得到成功, 一定要考虑到可能失败的因素。 出处: 三国·蜀·诸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