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偶题·[唐]罗隐》原文与赏析
[唐]罗隐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轲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此诗全从“水”字上来。题水,实为借水明理,并将身世之感寄寓其中。
首句即切题。以水说光阴,出自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光阴荏苒,只是瞬间之事。“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潘岳悼亡诗)故曰“无情”,“无情”者,一去不回,且掷人于不顾也。这里边就包含着伤时叹己之意。
二句紧接此意,不过换一个角度,从水边花草说。既不离“水”,又不重复。以“花好”反衬人心境之不好。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而岁岁年年人不同。“为谁开”,以有情问无情,叹息之意自见。
何以叹息?这是诗的重心所在。三、四句说事情无成而韶华已去。罗隐本名横,自二十八岁至五十五岁,“十上不中第”(吴越野史本传),遂更名为隐。“不能量力,尝欲千名。随贡部以恓惶,将邻十上;看时人之颜色,岂此一朝?”(谢湖南与常侍启)可知这“老从头上来”中包含了人生多少辛酸。
一、二句就景物寓理,理在景中;三、四句就人世说理,理更明显。江花无尽故可羡,吾生须臾故可叹。两联之间,意思相承,相得益彰。
五、六两句,全为用典,意思相对,但相反相成。
五句以孔丘、孟轲并举,他们一生汲汲乎功名,游说列国以求用世,而终不见用,最后都归而著述,是为“穷”。但作者认为“穷”亦不必叹息,这是自我慰藉语。六句以周公、召公并举,他们辅佐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成功名立大业,是谓“达”。但作者认为“达”亦成为过去,他们的功业成为历史的陈迹,他们的身体化为飞扬的尘埃,这是自我解嘲语。这两句从两个不同的侧面说明君子处世的正确态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都是自己心迹的表白。见出对作者“穷”、“达”的一种旷达心胸,并与罗隐生平事迹暗合。
这种对待人生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正符合老庄等荣辱,齐生死、忘得失、一是非的哲学观。所以七、八句才说能够真正领会此理的正是“最有才”的蒙邑先生(庄子为蒙人,尝为蒙漆园吏,故称蒙吏、蒙庄、蒙庄子。蒙邑即蒙庄,指庄子)。
这首诗从叹时发起,“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七夕)而实质是叹世:“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长安秋夜)“只言圣代谋身易,争奈贫儒得路难。”(江边有寄)由于诗人“十年来未干京都,六举随波而上下”(投秘监韦尚书启)的经历,他对于岁月之转换,时间之流驶,就比常人有特别的敏感。并以此归结为岁月不待人而又能以旷达态度驾驭人生的哲理。诗句通俗而寓理深刻,故流传很广。它如“耳边要静不得静,心里欲闲不得闲”(寄右省王谏议),“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自遣),“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等,都是语浅理深,耐人咀嚼。所以唐才子传称他“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五代梁沈崧罗给事墓志甚至说他”唯有鲍谢曹刘,足堪并驾;若遇王杨卢骆,必争共鞭。”我们从水边偶题亦可见一斑。
-
根据《勉学》的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的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是一篇寓言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文章通过描绘一个勤奋的蚂蚁和懒惰的蜗牛的对比,告诫人们要勤奋学习。勉学需坚持,有恒心和毅力,方能成就大事。这篇文章通俗易懂,寓意深刻,值得读者深思。
-
塞外七夕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桥又迎河鼓。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两眉愁聚。待归踏榆花,那时才诉。只恐重逢,明明相视更无语。人间别离无数。向瓜果筵前,碧天凝伫。连理千花,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
-
艳阳时节又蹉跎,迟暮光阴复若何。一岁中分春日少,百年通计老时多。多中更被愁牵引,少处兼遭病折磨。赖有销忧治闷药,君家浓酎我狂歌。 作品赏析中分:一作平分。一岁平分春日少?百年通计老时多原诗是一首七言
-
【名句】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注释与译文]啅(zhào),聒噪,众口烦杂的样子。两句的意思是:捎句话儿告诉那些燕雀,不要叽叽喳喳相互吵嚷不休,你们要看到万里高空中还有那翱翔的鸿鹄呢!诗句比
-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凌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
-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
即兴评述古诗词(播音主持专业,即兴评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二百字,急用)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即兴评述古诗词,内容包括怎样说好关于诗词的即兴评述,怎样说好关于诗词的即兴评述,即兴评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个性、事物、习惯等等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体现了一种好的骨气,气节、是褒义的。有的朋友理解的是有错误的---并
-
九乡溶洞剪影亲爱的朋友准备好心情了吗?请和我一起踏上去九乡溶洞的景观一路游览、一路开怀吧!随同我们一起出发的导游叫李天乐,是个爱说
-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① 曷至哉? ② 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③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④ 曷其有话? ⑤ 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⑥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
这是一首借古论今之作。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临长江。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天,陈亮到建康和镇江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词的内容以议论形势、陈述政见为主,正是与此行目的息息相通的。开头两句,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