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陈继儒《点绛唇·钟鼓沉沉》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明)陈继儒
点绛唇·钟鼓沉沉
钟鼓沉沉,寺门落叶归僧独。晚鸦初宿,影乱墙头竹。长啸风前,清籁飞空谷。松如沐,炊烟断续,杯底秋山绿。
这首词写秋天傍晚山寺萧疏的景物和僧人超旷的情怀。
“钟鼓沉沉,寺门落叶归僧独。”远处传来报时的钟鼓声,时届黄昏,一僧人独自返归山寺;秋风飒飒,寺门前落叶纷纷,一片空寂萧瑟。“沉沉”形容钟鼓声的杳渺疏落,传达出山寺秋暝寂寥的氛围。“独”,不仅点明僧人孑然一身,也表现了他孤寂的心绪。接下去两句写僧人归后所见。晚鸦回巢栖息。“初”字交代此时正值黄昏冥漠,点明时间。墙头翠竹在晚风中摇曳,疏影交错,姿态横生,给人以清寂的感受。“乱”字炼,不仅画出翠竹的婆娑姿态,而且可见这是一片萧疏的竹林。否则,我们就见不到它横斜的疏影了。
上片扣住“僧归”、“鸦宿”,描写山寺秋螟的萧疏寂寞。下片则主要写人的活动,借以宣泄其情怀。“长啸风前,清籁飞空谷。”僧人放目秋晚山寺周围的萧疏景物,临风长啸,其旷放的声音传入空阔的山谷中,与深山里的林泉清籁融汇在一起,悠扬缥缈地回荡着。“长啸”、“清籁”,孰此孰彼,浑然不分,很好地表现了僧人的超旷情怀。主体之人和客观之物,通过心灵的过滤、净化,完全统一起来了。下面三句,仍有这样的妙诣。山里松林青翠欲滴,山中人家晚炊的烟气袅袅升起,若有若无,断续错落。两句刻画景物生动细致,颇得山野情趣。末句“杯底秋山绿”,写僧人临风把盏,闲眺山容秋色,青青的群山映入清澈的杯酒之中。清新美好的山景,与僧人潇洒的情致,吻合无间,其眼中之景实呈现为其心中之情的外化形态。
据明史本传载,陈继儒一生不仕,与道士、和尚交游颇密,“穷峰泖之胜,吟啸忘返”。他的小词,表现的往往就是这种高人、居士的超旷情怀。此词是有代表性的一篇。他的词风,与其人品相类,以潇洒拔俗,清新雅丽见长。清沈雄谓其“小词潇洒”,(柳塘词话,见古今词话·词评卷下)孙兆溎也说他“笔致潇洒”,(片玉山房词话),所评都极为准确。就此词而言,只上片稍涉清寂萧索,全篇则清新雅致,情趣盎然,不似一般作者一写到秋天,就落入悲伤愁苦的窠臼。其独特的审美趣味,于此可见。
-
西风卷尽护霜筠,碧玉壶天月色新。凤历半千开诞日,龙山重九逼佳辰。先心坐使鬼神伏,一笑能回宇宙春。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
新民 朱本称此章为“传之二章”,此章旧本在《诚意章》“皆自明也”下。是以“杂引经传”说明“新民”,就是要焕发君王和民众的道德精神
-
《牡丹·赏小园牡丹有感》咏牡丹诗鉴赏 陆游
-
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
-
最初开始喜欢月亮,是很小的时候。那时,一吃过晚饭,母亲去串门,我就跟了去。走着,走着,就放慢了脚步,因为天上的月亮深深地将我吸引了
-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生古诗词大全注音,内容包括古诗300首大全拼音版,古诗300首大全拼音版,带拼音古诗大全。01 咏鹅 骆宾王 é é é 鹅 , 鹅 , 鹅 , qū xiàng xiàng tiān gē 曲 项 向 天 歌 。 bái m
-
[宋]杨万里百日田干田父愁,只消一雨百无忧。更无人惜田中水,放下清溪恣意流。即事,因
-
峡内岂无人?所逢非所思。门前亦有客,相对不相知。仰望但云树,俯顾惟妻儿。寝食起居外,端然无所为。东郊萧处士,聊可与开眉。能饮满杯酒,善吟长句诗。庭前吏散后,江畔路干时。请君携竹杖,一赴郡斋期。
-
【3667】管理的历史维度(宫玉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 5万字,2016年10月第1版,42元)△分4部分:国家发展;战略决策与执行;团队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