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赏小园牡丹有感》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赏小园牡丹有感咏牡丹诗鉴赏
陆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
这首诗从赏小园牡丹联想到洛阳、长安牡丹的胜况,感叹这两处失地不能收复。写于嘉定二年(1209)的晚春,时陆游八十五岁,距他逝世还不到一年。
这首诗并不为题目所拘去写“小园牡丹”,而是从“赏”花“有感”生发开去,写到远处。前四句,叙事。鄜畤,秦文公祭祀白帝处,在今陕西富平县,汉属左冯翊,为长安“三辅”所辖,诗中借指长安一带之地。唐宋时代,长安、洛阳牡丹极盛。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有高到“丈余”的牡丹,并不奇怪。洛阳的千叶牡丹,花面“大可径尺”,超过“姚黄”、“魏紫”等名种,也见于花谱。诗中起二句是实写,并非夸张,但能抓住要地,突出特点,使人感到长安、洛阳的可羡。前人写牡丹,语多绚丽;这里写牡丹,却用粗线条勾勒,只两句已把牡丹写足。陆游诗的老笔劲气,于起处已扑面而来。“世间尤物”句,承前两句作总评;“恨我”句以少年(“总角”古代指称少年人)居住江东吴越之地,不能见到两地名花为恨作转接,以补足赞叹、向往之情,并落脚到诗人自身,把写花与写诗人的生活和感想联系起来,使诗篇不成为脱离自身的单纯咏物之作。这两句以转带结,也写得非常遒健,使劲气保持不懈。
后四句议论。开头两句说有些人因为见识的“局促”狭隘,往往对自己眼睛没有见到的就否认其存在的可能,有如庄子·秋水所说的:“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这两句,从赏花的感想引起,从平时生活中得出一条经验,富有哲理意味。着一“苦”字,一“辄”字,可见出无限的感慨。来自生活实际,从作品形象生发,又渗透作者的深厚感情,这样的议论笔墨,既能益人之知,又能动人之情。结束两句,以“周汉故都”点明长安、洛阳两地的历史地位,以不能扬鞭执箠驱除敌人表明两地还在被占之中;“亦岂远”,愤恨当权派软弱无能、不能收复并不很远的失地。这两句点明“有感”的中心思想,是又一层的议论,这层议论,表现出诗人的一贯的理想愿望,带着他的更深的感慨,为全诗留下最沉痛、最激昂的尾声,又呼应赏花,呼应开头两句。陆游诗虽气势奔放直下,却都有回斡之力,所以雄迈而不嫌直致,倾泻而终趋沉厚。
-
鸡鸭成群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 作品赏析【注释】①此农家生活一瞥。向往农家,正从鄙薄官场而来。阅尽
-
满江红·拂拭残碑文征明〔明代〕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
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湖草初生边雁去,山花半谢杜鹃啼。青油昼卷临高阁,红旆晴翻绕古堤。明日汉庭征旧德,老人争出若耶溪。
-
【作品提要】 俄亥俄州的小镇上,11岁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因为黑皮肤和长相难看受到老师、同学和家人的鄙视。她寂寞孤独,长时间坐在镜子前,试图找到造成她不幸的根源。最终,她把原因归咎为自己没有一双蓝眼睛。
-
[清]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春雷第一声。这首诗写
-
【题 解】 《陌上桑》是东汉时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首乐府诗歌,最早见于梁代沈约所著的《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本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晋人崔豹
-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台湾竹枝词钱琦 竹舍茅檐似画图,疏篱都夹绿珊瑚。 不教夜雨空阶滴,添种芭蕉三五株。 竹枝原为唐时流行于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经刘禹锡谪居期间成功的仿作和改造,遂定型成为一类以描写民风土俗为主
-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
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飞向别人家。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 作品赏析【注释】:原题:前有别杨柳枝绝句,梦得继和云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又复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