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峤娶妻》原文、注释和解析
南朝·宋·刘义庆
温公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2,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婚3。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4?”姑云:“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却后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5,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6,姑大喜。既婚,交礼7,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8,果如所卜9!”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长史10,北征刘聪所得11。
1温峤(jiao):字太真,东晋人。2从(zong)姑:族姑母。3属:同“嘱”,嘱托。4比:相近、类似。云何:如何。5门地:即门第。6“因下”句:此句是说送玉镜台做聘礼。7交礼:古代结婚时男女交拜的礼仪。8老奴:对温峤的戏称。9卜:估计,预料。10刘越石:刘琨,字越石,晋代有名的爱国将领。长史:官名。三公下设长史,类似现在文职的秘书长和武职的参谋长。11刘聪:五胡十六国时期汉(前赵)的国君。
【析点】 这则轶事记述了温峤巧妙利用做媒之便,自聘自娶族姑女儿为继室的故事。
温娇早年为刘琨谋士,抵抗刘聪、石勒。渡江南下后,颇受朝士推重。在这则短文中豪爽不羁的温峤颇有几分狡黠。他本“密有自婚意”,偏偏又受人委托。于是他将计就计,居然就以媒人身份和从姑讨论起觅婚的条件来。他处处以自身进行比较,实际是在投石问路,试探从姑母女对自己的态度。待到他心中有了底儿,下完“玉镜台”的聘礼后,一定开始为自己精心巧设的“骗局”而自鸣得意了。不料既婚交礼时,表妹竟不顾礼法,“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原来,从姑母之女早已从“玉镜台”的聘礼上猜到了未来夫婿的身份。此段文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姿慧”过人的少女,为自己的慧眼识人感到由衷欣喜之情以及天真直率的性格特征。尤其是“老奴”这昵称,更把她对温峤早有的爱慕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行文中作者有意设置悬念,温峤的试探语半真半假,自婚意含而不露,使故事变得扑朔迷离,富于喜剧效果。这段风流佳话,情节曲折,意趣盎然,后代广为流传。元代关汉卿的温太真玉镜台杂剧和明代朱朴的玉镜台记传奇均取材于此
-
【名句】解杂乱纷纠 ① 者不控卷 ② ,救斗 ③ 者不搏撠 ④ 。 【注释】①杂乱纷纠:指乱丝乱麻。②控卷:卷即“拳”。控卷,即引拳出击,这里是指乱扯乱砸。③救斗:拉架,劝解殴斗。④搏撠(ji),刺人
-
苏轼的这篇议论文,全文始终置疑着“教战守”这个中心,援引史实,纵论古今,层次分明,巧设比喻,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语言流畅,读来朗朗上口,遣词造句每有新意;善用对比,且各具情态;排比句式形象有力,文章上下衔接自然。
-
唐张延尝判一大狱 ① ,召吏严辑。明旦见案上留小帖云:“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张怒掷之。明旦复帖云:“十万贯。”遂止不问。子弟乘间侦之,张曰:“钱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祸及,不得不止。”
-
【原题】:五年不治笔研奉诏起家是日始草辞免奏旋假书吏於郡题写皆生疏又堂帖趣行三日戒涂偶成二首
-
南国碧云客,东京白首翁。松江初有月,伊水正无风。远思两乡断,清光千里同。不知娃馆上,何似石楼中?[其夜,余在龙门石楼上望月。] 作品赏析初有:一作初上。
-
唐·柳宗元2钴鉧潭在西山西3。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4,抵山石,屈折东流,真颠委势峻5,荡
-
论题解析 [解题]理想(ideal),指人们对未来事物的憧憬或希望。它影响我们人生的方向和道路,是我们奋力前进、勇于创新的动力。世界能前进、社会能发展、事业能繁荣,都是有意识的人创造的,而创造事业的人
-
为70岁的代称,源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 杜甫在题为《曲江》一诗写道:“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
-
〔熙宁十年,诏以龙山废佛祠为表忠观。元丰二年,通教自杭来,见予于吴兴。问:“观亦卒工乎?”曰:“未也,杭人比岁不登,莫有助我者。”余曰:“异哉,杭人重施轻财,是不独为福田也,将自托于不朽,今岁成矣,子
-
吕刑第二十九吕刑第二十九 【原文】 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惟吕命[1660],王享国百年[1661],耄[1662],荒度作刑[1663],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