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信亡走匈奴。(与)其将白土人曼丘臣[2]、王黄等立赵苗裔赵利为王,复收信败散兵,而与信及冒顿谋攻汉。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馀骑[3],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4],至晋阳,与汉兵战,汉大破之,追至于离石[5],复破之。匈奴复聚兵楼烦西北[6],汉令车骑击破匈奴。匈奴常败走,汉乘胜追北,闻冒顿居代(上)谷[7],高皇帝居晋阳,使人视冒顿[8],还报曰“可击”。上遂至平城[9]。上出白登[10],匈奴骑围上。上乃使人厚遗阏氏[11],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厄[12]。”居七日,胡骑稍引去[13]。时天大雾,汉使人往来,胡不觉。护军中尉陈平言上曰[14]:“胡者全兵[15],请令强弩傅两矢外向[16],徐行出围。”入平城,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汉亦罢兵归。韩信为匈奴将兵往来击边。
【段意】 写汉王与韩王信部和冒顿三次交战的情况。第一次在汉王七年,汉王亲自带兵在铜鞮大败韩王信,信逃到匈奴,其将曼丘臣等搜集残部,另立新王与信、冒顿等策划攻汉。第二次是匈奴主动出击,在晋阳、离石、楼烦西北三次被汉王军击溃,汉军乘胜追击。第三次是汉王向冒顿发起进攻,结果在白登被冒顿军重重包围,汉王派人用重礼馈赠冒顿妻子阏氏,阏氏劝说冒顿,七天后冒顿军渐渐后退。汉王用陈平之计,乘雾突围。最后写韩王信带领匈奴军队继续骚扰汉王边境。
字数:591[1]铜鞮(di):古县名:治所在今山西沁县南。
[2]白土:古县名,属上郡。旧城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中旗南。
[3]左右贤王:匈奴手下的统帅。
[4]屯:驻防。广武:古县名,西汉置,在今山西代县西南。
[5]离石:古县名,在今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侧,黄河支流三川河流域一带。
[6]楼烦:古县名,治所在今山西朔县东。
[7]代谷:山名,今山西代县西北。
[8]视:察看。
[9]平城:古县名。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东。
[10]白登:古县名。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11]阏氏(yanzhi):单于的嫡妻,相当于皇后。
[12]厄:受困。
[13]稍引去:渐渐避开。
[14]中尉陈平:中尉,掌握京城治安的武官;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人,先依附项羽,后投奔刘邦,是刘邦的重要谋臣,被封为曲逆侯。惠帝时任左丞相,文帝时任丞相。
[15]全兵:指匈奴的武器全部都是弓和矛。
[16]傅:通“附”。
-
试问玉蟾寒皎皎,何如银烛乱荧荧。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
-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沙直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黄沙直上: 一本作“黄河远上”。 【诗大意】 西望那金色的沙原,一直延伸到白云之端;一座边塞的城
-
乞丐我沿着街道走,被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拦住了去路。满含血丝和眼泪的双眼,乌紫的嘴唇,破烂的衣衫,化脓的伤口……哎,贫穷已经侵蚀了
-
韦后之乱是武则天的儿媳妇想效法武则天做女皇的叛乱。683年,中宗即位,次年,立韦氏为皇后。同年,中宗被武后废黜,迁于房州(今湖北房县)。在流放中,中宗发誓如能复位,定任她所为。武则天做了15年皇帝,到
-
[唐]白居易 欧冶子死千年后,精灵暗授张鸦九。鸦九铸剑吴山中,天与日时神借功。金铁腾精火翻焰,踊跃求为莫邪剑。剑成未试十余年,有客持金买一观。谁知闭匣长思 用,三尺青蛇不肯蟠。客有心,剑无口,客代剑言
-
曹邺 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偶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曹邺身处晚唐衰世,出身并非名门望族,加之宦海浮沉,这使他能够洞悉社会现实的腐败,了解人民的心声。读过他的《官仓鼠》等诗便知,他
-
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秋山入远海,桑柘罗平芜。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
-
假邑非拙素,况乃别伊人。聊登释氏居,携手恋兹晨。高旷出尘表,逍遥涤心神。青山对芳苑,列树绕通津。车马无时绝,行子倦风尘。今当遵往路,伫立欲何申。唯持贞白志,以慰心所亲。
-
《渔家傲·秋思》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词中描绘了作者在秋天来临时,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范仲淹以渔家人的视觉角度,描述了秋天渐渐来临的景象,激发了读者对家乡的思念。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意。整首词描绘了古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思念之情。通过这首词,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的怀念和情感。
-
马广东的长篇小说《雾里红尘》,以鲁中南一带的抗日活动为叙述主体,上溯民国,间以唐代传奇与风物传说,下至当下,在时空的多维度里展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