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牧《泊秦淮》全诗原文、翻译、注释和赏析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秦淮:即秦淮河。六朝以来,秦淮河流经金陵一段是当时的所谓“金粉”之地,即权贵富家、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商女:指以歌唱为生的乐妓。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鉴赏导示】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宰相杜佑之孙。曾任黄、池、睦、湖等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他善于写诗、赋和古文,以诗的成就最高,是晚唐的著名诗人,后人称为“小李杜”(李,指李商隐)。杜牧前期关心政治,当时边患不断、藩镇割据,统治者又腐朽昏庸,诗人深为唐朝的命运担忧。正因为如此,他泊船秦淮河上,所到亡国之音后庭花,感慨万分,便写下了这首诗,以寄托爱国之情。此诗文字流畅,文意细密,体现了杜牧的诗歌才能。
【鉴赏】
这首诗与诗人夜泊秦淮河的所见所感,讽刺了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政事的上层人物,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诗的起句就不同凡响,按诗人活动的顺序来说,应该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并有所感。可是,诗人却先写环境,然后才写自己泊船、泊船的时间和地点。这种先染后点的写法,是为了强调自己的感受。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有一种清冷而朦胧的气氛,这是自然的气氛,同时,也是诗人感情的气氛,从中透露着淡淡的哀戚、朦胧的惆怅。这是诗人对周围环境最突出的感受。可以说,是笼罩着全诗的气氛。第二句一方面补足了第一句,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另一方面又引出了三、四句。因为“近酒家”,于是听到了歌女的卖唱声,同时也引出了诗人的感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点明了诗人的写作意图。在隔江的酒楼上,商女卖唱,唱的是陈后主作的玉树后庭花,这是亡国之音。想当年南朝最后一个亡国皇帝陈叔宝就在南京和一群臣僚终日享乐,纵情声色,把江山葬送了,这支玉树后庭花是亡国的象征,如今卖唱的商女在唱这支歌,可是这又怎能怪商女呢?如果没有喜欢这种曲子的达官贵人,她们会唱吗?更何况,商女不知道亡国恨还可以理解,那些达官贵人身负天下安危之责,还是如此醉生梦死,那就不可宽恕了。显然诗人讽刺的矛头是对着那些欣赏着亡国之音的达官贵人,诗人的愤慨是深广的,不过表面上表现得比较含蓄而已。全诗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贯串始终,诗人的情绪由开始的凄凉惆怅转而成为激愤。后两句,诗人于婉曲的风调中表现出了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全诗从起到结,充分显示了诗人感情的变化。
【鉴赏要点】
[1]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文字简练流畅。[3]运用曲笔进行辛辣的讽刺。[4]以诗人的感情变化结构全诗。
-
庄暴见孟子 ① ,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② ,暴未有以对也。”曰 ③ :“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④ !”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⑤ ?” 王变
-
【3846】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姜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1 3万字,2016年3月第1版,48元)△共三篇。修身篇:正己以化人;君子
-
羡君三作临边守,惯听胡笳不惨然。弓劲秋风鸣白角,帐寒春雪压青毡。威行四境烽烟断,响入千山号令传。翠幕红灯照罗绮,心情何似十年前。
-
或谓子列子曰:“子奚贵虚?”列子曰:“虚者无贵也。” ① 子列子曰:“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 ② (《列子·天瑞》) 【注释】 ①或:有人。子列子:子是古
-
一 生产队长最烦我们这些跟在大人腚后头拾麦穗子的小屁孩,其厌恶程度不亚于怎么也赶不走的那些成群结队死皮赖脸飞走了又飞回来的麻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出处】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译注】白天我放声歌唱,还要纵情 饮酒,眼下正是春光明媚,美丽的景色 将伴我一路返回家乡。须:应当。青 春:指春天风和日
-
蝶恋花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独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
-
携手赠将行,山人道姓名。光阴蓟子训,才术褚先生。墙上梨花白,尊中桂酒清。洛阳无二价,犹是慕风声。
-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作品赏析【注释】:东坡谪黄州时作此词,真本藏林子敬家
-
[美国]海伦·凯勒/著刘冬妮/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文赏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国]海伦·凯勒 著刘冬妮 译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