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
(1)重伦理,正名分。
伦理是宗法制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绳,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但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赋予了它法律的意义。伦理原则与法律熔为一炉,一方面强调法律的最高使命就是维护伦理原则,另一方面又直接视违背伦理原则的行为为违法行为。儒家伦理的中心就是“五伦”,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记),这其实就是等级名分制度的全部内容。孔子将之归纳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他提出“正名”,便是要重新树立这种等级名分制的权威,要通过立法形式使“名正言顺”,以强制力量来保证伦理原则被社会广泛遵循。孟子也宣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孟子·尽心下),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公孙丑下),这是人伦的最高原则,须臾不能偏离的。荀子则明确将“贵贱有等、长幼有差”的伦理精神视作 “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的永恒法则(荀子·王制),并将这种贯穿着伦理原则的礼奉为法律的纲领和指导原则,所谓“法之大分,类之纲纪”(荀子·劝学)。这种理论经汉代硕儒董仲舒的进一步加工改造,最终演变为指导古代立法的“三纲五常”。
(2)重家国,倡忠孝。
西周的礼制,乃是将家族宗法与国家组织糅合在一起的一套完整的宗法体制,儒家对这种宗法体制无限仰慕,并期望能使之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复治。所以,儒家的一切社会政治观无不以家族为本位,将家族内部关系的合理调整视为一切政治行为的出发点。孔子一再强调“笃于亲”,认为孝亲是“为仁之本”(论语·泰伯),百善之先。孟子进一步发挥道:“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在儒家心目中,孝不仅是个伦理的范畴,而且是个法律的范畴,如果有违于此,则意味着莫大的犯罪,故孝经明文宣告“五刑之属三子,罪莫大于不孝”。儒家倡孝不是最终的目的,它的真正目的在于移孝作忠。儒家强调家国一体,“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父与君也是相通的,忠以孝为基础,孝以忠为归宿,孝的延伸和放大,便是忠君。这样,便将维护家长专制的宗法原则导入法律体系之中,赋予法律以通过保护孝道来实现忠君守法的使命。中国古代法律从来不曾放松对不孝行为的惩治,其根源便在于儒家有关忠孝关系的理论成功地使古代立法者心悦诚服。
(3)重等差,别贵贱。
等级差别是礼的本质特征,儒家理想的社会是严格区别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社会。礼被儒家概括为“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礼记·礼运),而“天道”体现了上下尊卑的等级原则,所以,身份地位低下者应承受繁重而琐碎的法律义务,而身份地位高贵者则享有与之对应的广泛的法律特权。孔子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孟子认为高德大才之人有权支配别人,“天下有道,大德役小德,大贤役小贤”(孟子·公孙丑下)。荀子更认为如果人人地位平等,难免会相互争夺,势均力敌,便会扰乱正常的秩序,固而“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荀子·王制),所以,国家法制便要以上下等级的划分为基础。这种重等差、别贵贱的观念贯彻到法律之中,便是使中国古代法律成为了维护等级特权的法律,成为了不平等法的代表。
-
《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车营扣答合编》原文鉴赏
-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她低着头,一针一针绣着十字绣,先用红线绣出轮廓,再换黄线,把金色的珠子一粒粒填进轮廓内的空白处。现在,她绣的是 “安”。她要绣的是
-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表达对孩子希望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对子女寄托希望”的诗句,古诗词中表达父母对孩子祝福、期望的句子,表达对孩子希望的诗句。1. 《示儿》宋代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 《洗儿诗》宋代苏轼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
-
白居易《钱湖州以箬下酒,李苏州以五(酉殳)酒,相次》全诗赏析
劳将箬下忘忧物,寄与江城爱酒翁。铛脚三州何处会,瓮头一峒甘蓖?G闳缰褚队?茁蹋??魈一ㄉ厦婧臁D?忠笄谧硐嘁洌??阄魇∮肽瞎?
-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① 。(《老子·三十一》) 【注释】 ①兵:兵器。器:器物,东西。美:自以为是,得意洋洋
-
我不后悔在一株草,一片湖水边逍遥,浪费时光这个时刻,我忘却所有书本与它们告诉我的只在那一片野地间寻觅我前生的故人:紫豌豆花,白豌豆
-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粱前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绝归不得。泣向狮子涕双垂,
-
《秋雨夜眠》是白居易的诗作,描绘了一个秋雨夜晚的宁静与安逸。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和安定生活的向往。这首诗的翻译应注重保持原文的含义和诗意,同时要确保语句通顺,符合读者的理解。通过阅读和赏析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也体会到了秋雨夜晚的祥和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