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白帝》
杜甫白帝唐山水诗鉴赏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这是杜甫写江峡雨景非常出色的一首诗,作于大历元年(766)秋。
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在山上,下临瞿塘峡,骤雨来时,城中浓云密布,城下雨已滂沱。用城中云出门,城下雨翻盆,极言城之高峻,峡之陡深,雨之猛骤。这一联平平说出,有似俗语,而峡雨山风之种种壮伟奇险景观,已轻轻点出,为下面非凡的雨景描写作了浓烈的渲染。
高江,状水流倾泻而下; 急峡,言其旋转奔涌,跳掷叫吼; 风声、雨声、江流的吼叫声混成一片,有如雷霆交错,崩奔撑突。此时崩奔撑突、跳掷叫吼者是风声?是雨声? 还是江流声? 已难辨认,唯觉宇宙一体,全都笼罩在此崩奔叫吼之中。
“雷霆斗”是写高江急峡暴雨的声象,“古木苍藤日月昏”则是写暴雨中峡崖的视觉形象。一切都在风雨的昏霾之中,日月,偏指日色,日色昏暗中,高崖林木益发显其苍莽。“古”字和“苍”字,都有浓重感情色彩,加重了风雨中山林的苍莽阴郁之感。苍莽迷茫的视觉形象,与怒张奔突的声象融为一体,造就这壮伟非凡的江峡雨景。在这壮伟非凡的景色中,带着一种沉郁苍茫的浓烈情思。这一联,遂成为写峡雨的千古绝唱。
诗的下半由峡雨而联及人事。如雷霆斗、使日月昏的峡雨,引发一种苍茫心绪,他又念及了战乱带来的灾难。连年战争,丁壮死于疆场,荒村中留下了无依寡妇; 村庄由于战乱的破坏,已经残破不堪,十不存一。就是这残败荒凉的村庄的孤苦村民,还要受尽重税的盘剥。已诉征求贫到骨,唯有处处哭声,凄苦哀怨,回荡于秋原之上。“何处村”,言无处不有,与“诛求尽”呼应,极言民不聊生之苦况。言“千家今有百家存”,言“哀哀寡妇诛求尽”,都是并战乱所经之地而言之的,非仅指周围情形。盖杜甫忧念国家生民之襟怀,博大深广。这才有“戎马不如归马逸”的想法。面对战乱带来的灾难,他渴望一种没有战争的和平生活。“归马”,即“放马于华山之阳”、罢战归农之意。“逸”,以喻归农强于戎旅征战。
骤看起来,诗的上半与下半似无必然联系。其实,上半与下半所反映的情思,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历程。峡雨引发的苍茫之感,正好与杜甫内心强烈而执着的忧念国家生民的情怀汇合,于是由眼前莽苍景色,而进入对于战乱的沉忧之中。把一首山水诗,写成了一首社会诗。这也正是杜甫的许多山水诗的特点。
-
(明)文徵明 会心何必在郊坰①, 近圃分明见远情。 流水断桥春草色, 槿篱茅屋午鸡声②。 绝怜人境无车马③, 信有山林在市城。 不负昔贤高隐地④, 手携书卷课童耕。 【题解】 拙政园在苏州娄门内东北街
-
宿建德江[1]孟浩然【原文】移舟泊烟渚[2],日暮客愁新[3]。野旷天低树[4],江清月近人。【注释】[1]建德江:即新安江,流经建德县的一段又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其他(花、草、树)”类的诗句。
这篇散文充实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价值、谨严浑融的结构、真挚热切的情感、流畅有致的行文风格,又给人赏心悦目的独特美感,被茅坤誉为“典刑之文”,实非过誉。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名言: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
-
古文观止·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
-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典源出处 《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五引 《语林》 (晋裴启撰)云:王大将军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便以如意击珊瑚唾壶,壶尽缺。 《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
-
【名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 ① 物力维艰 ② 。 【注释】①恒念:经常想到。②维艰:维,是。维艰,非常艰难。 【释义】一碗粥一顿饭,应当想一想来之不易;半根丝半条线,要经常想到物品
-
《海棠·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崔鶠浑是华清出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