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石 渠 记(永州八记之六)》原文、赏析和鉴赏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对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林纾曾有过一些极精当的评语,他特别指出柳公的游记作品,“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袁家渴记下)。他强调: 虽然柳文的描写对象有许多是相同的,但在不同作品中却形态各异,特色鲜明,从不雷同,体现出互不重复的个别性与特殊性,给读者留下一个个独具光彩的形象。做到这点的重要原因,是柳宗元对描写对象有精细的观察,深切的感受,再运用娴熟的艺术技巧,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地展示描写对象的个性特征,所以才使得每一篇中的“主人翁”肖妙传神,生气飞动。这样便彻底摆脱了“漫记山水”的窠臼,使自然美在他的游记中得到艺术的升华。
从本文来看,它与前文袁家渴记,和后文石涧记,都是记述溪水的。但柳公着墨的套路绝不雷同。袁文重在写溪水中的小山,和那鼓动万物的山风,而本篇则着重描绘石渠流水的出没变化,由此突出石渠之流为“幽幽细水”的特点。石涧记的特色留待下文论及。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这里柳公首先以袁家渴的位置确证石渠的地理位置,与上文成天然连理,紧接着一语破的,把民桥下淙淙流过的石渠水,写得既有清幽娴静的涓细柔美之态,又有一路奔来,低吟浅唱的欢悦之声。“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这是进一步具体地刻画石渠之纤细:水面仅宽几尺余,若和袁家渴那“舟行若穷,忽又无际”的宽阔水面相比,更觉石渠水确是一股涓涓细流。由于它的纤细,故在仅有十多步的流程中,“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这水没有冉水那般“荡击益暴,啮其涯”的峻急,故而遇大石,只能识趣地化做潜流,从石下漫出,再默默地流去。“伏出其下”四字把石渠水弱小中寓坚韧,受拦阻而不回头的特点,表现的性格化了。这里象是在直叙石渠之事,然而能勾起读者对作者笔下众多流水形象的联想,在对比联想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石渠涓细特点的感受。经过上面两个层次的展示,石渠不同于钴鉧潭、袁家渴和石涧的独特个性,便鲜明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
接着,柳宗元又抓住石渠水虽“长可十许步”,但流经之处富于多姿多彩的变化这一特点,加以精练集中地表现:“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这段描写纯用“白描”手法,但写得层次分明,清秀宜人。读着它,读者可以想象到:长不过十许步的石渠,象是一根清亮的变幻多姿的丝线,它联缀起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那有菖蒲掩映,青萍浮于上,苔藓环于周的一湾石泓水,是圆润的第一颗;那苍岩环抱,幅员百尺,有银鲢鱼穿梭其中的清深小潭,是闪光的第二颗;那迂回幽暗的渠谷上,遍生的诡石,怪木,奇卉,美竹,是色彩绚丽的第三颗、第四颗、第五颗……在渠谷的一片寂静中,忽闻风声由远及近,及身,又似未曾谋面,匆匆而去,渐次远逝,那近处摇动的草木刚刚在风后停歇,远处阵阵风涛声又隐隐传来,这种在石渠清幽冷寂的特定环境中,对风吹谷鸣,余音徐歇韵味的深切感受,通过“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四句,表现的兴味全出,肖妙传神。这里的“摇”与“动”,写出了风与声的因果关系;“既”与“始”,写出了时间的先后;“视”与“听”,写出了作者心凝形释之状,真是巧夺化工,穷微入妙。这该是作者在石渠颈下缀上的又一颗美丽的珍珠吧!
当柳宗元从永州刺史处得到这美丽的石渠,与同游人一道,除去遮蔽泉水的杂草腐木,开凿土石以畅其流,使石渠“既酾而盈”,变得水势充沛,更加委婉多姿时,他那颗敏感的心又一次为美的事物曾被遗弃而感到深深痛楚,不由得又一次发出深沉的感叹:“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他愿为这美好的石渠作传,书写在山南的巨石上,以“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柳宗元完成了他面对石渠做出的承诺。通过这篇余味深长的石渠记,千百万读者认识了石渠,领略了石渠之美。当然也领受了柳公于当世一片污浊之中,崇尚真善美,顾念后来人的眷眷情怀。
-
诗文别集。十卷。唐陈子昂撰。杨澄校刻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 陈子昂,字伯玉。生于唐显庆六年(661年),卒于武周长安二年(702年)。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时以富家公子任侠使气,弋博自如。调
-
题是临池后,分从起草余。兔尖针莫并,茧净雪难如。莫怪殷勤谢,虞卿正著书。
-
三郡何因此结缘,贞元科第忝同年。故情欢喜开书后,旧事思量在眼前。越国封疆吞碧海,杭城楼閤入青烟。吴兴卑小君应屈,为是蓬莱最后仙。
-
林逋隐居杭州时,在西湖孤山结庐。孤山之有孤山寺,这是他常常喜欢登览的胜地。该写一个秋日的傍晚,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内饱览山上风景。诗以素淡的笔触,描绘出幽邃的景色,造成一神幽寂的意境。而这种境界,正是林逋这位幽人(隐士)所眷恋的。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出处】唐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意思】南村一群顽童欺我衰老无力。竟忍心当着我面做起了盗贼。公然把地上的茅草抢进竹林。 【全诗
-
往见泰山乔岳,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当与
【名句】往见泰山乔岳 ① ,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
-
文天祥 德祐二年 (1) 正月十九日,予除 (2) 右丞相兼枢密使 (3) ,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 (4) 已迫修门 (5) 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 (6) 、大夫、士萃 (7) 于左丞相府,莫
-
【原题】:同刘潜夫登乌石山望海有怀方孚若柯东海栋复斋旧游
-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李白是我国古代最富
-
[俄国]契诃夫/著汝龙/译《生活是美好的——对企图自杀者进一言》全文赏析
生活是美好的——对企图自杀者进一言[俄国]契诃夫 著汝龙 译作者简介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