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曾 幾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是一首纪行写景的绝句,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三衢,即衢州(治所在今浙江衢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首句点季候和天气。梅子黄时,正值江南初夏季节。这段时期,常常阴雨连绵。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均可证。这里说“日日晴”,一方面是强调今年黄梅季节天气的特殊;另一方面则是以天气的晴和,为下文写旅途风物的清新张本。
次句“小溪泛尽却山行”,明点“道中”。衢州地当浙江上游,境内多山,所以道途兼有水陆。这句是说,泛舟小溪,溯流而上,当不能再行进时,便舍舟登陆,循着山间小路继续前行。“却”字含有转折意味,它把诗人由水转陆时的新鲜喜悦感细微隐约地表现出来了。这句叙行程,“山行”二字启下三四两句。这首诗写的就是“三衢道中”所见所闻。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读到这里,才知道诗人在不久前,已经循着与这次相反的方向,经过三衢道中一次,这次是沿原路回去。绝句贵简,诗人不去追述“来时路”的情景,只顺便在这里点出,并与这次返程所见所闻构成对照,以突出此次旅途的新鲜感受,在构思和剪裁上都颇见匠心。山路上,夹道绿阴,似乎和不久前来时所见没有什么两样,但绿阴丛中,时而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啭,却是来时路上未曾听到过的。这“不减”与“添得”的对照,既暗示了往返期间季节的推移变化——已经从春天进入初夏,也细微地表达出旅人归途中的喜悦。本来,在山路上看到绿阴繁翳,听见黄鹂鸣啭,可以说是极平常的事,如果单就这一点着笔,几乎没有什么动人的诗意美,但一旦在联想中织进了对“来时路”的回想和由此引起的对比映照,这就为本来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诗趣。这首纪行诗,看似平淡无奇,读来却耐人寻味,其原因即在此。
-
12月下旬 工农革命军“三大任务”提出 : 12月下旬,工农革命军在湖南攻打茶陵后回到江西宁冈砻市。毛泽东在砻市召开的工农革命军的大会上,针对工农革命军攻打茶陵时,部队没有做群众工作,不去发动群众打土
-
[原文] (节选) 南征教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八阵图法 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 布阵之道,在于临时先料敌之多寡,我之强弱,彼之虚实,象地之宜而宜之。 兵 法
-
《秋海棠·咏秋海棠》咏秋海棠诗鉴赏 俞琬纶薄
-
[唐]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泾溪是安
-
宋词典故·无波古井,有节秋筠 【出典】 唐·白居易《赠元
-
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作者简介王湾(693
-
泷冈阡表泷冈阡表 【原文】 呜呼!惟我皇考[252]崇公[253],卜吉[254]于泷冈[255]之六十年[256],其子修始克[257]表[258]于其阡[259]
-
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定法、执法、审法分而任之) 马建忠五月下旬,乃政治学院考期,对策八条:第一问为:“万国公
-
故人横海拜将军 ① ,侧立东南未蒇勋 ② 。 我有《阴符》三百字 ③ ,蜡丸难寄惜雄文 ④ ! 〔注释〕 ①本篇原列《己亥杂诗》第八十七。故人,指作者的朋友林则徐。林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嘉庆
-
【注释】: